近日,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发布“首批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认定和培育名单”,星恒电源携手合肥学院联合申报的“先进锰基动力电池安徽省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荣誉入选,成为首批培育的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是安徽省为推动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安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设立的高水平研发平台,是企业坚持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和发力点。实验室将以“企业出题—高校院所与企业联合攻关解题—成果与资源双方共享”的开放合作模式建设,来打通创新链条,加速成果转化,促进学科发展,优化资源配置。

此次纳入培育名单,是对星恒电源和合肥学院自主研发能力和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充分认可。“先进锰基动力电池安徽省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依托星恒电源建立,联合合肥学院,将结合双方优势资源,通过技术与产业合作,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共同促进我国锰基动力电池创新研究与应用的跨越升级,实现共创、共享、合作共赢的目标。

以产学研融合之力

推动锰基动力电池创新研发及应用升级

锰基动力电池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轻型车、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且应用前景广阔。据EVTank预计,到2025年轻型车用锂离子电池需求量将达到10.9 GWh,市场规模将超1300亿元。新能源汽车方面,预计2025年全球锂电池整体需求量将达到1223 GWh,动力电池占比达 75.2%,市场规模将超万亿元。

先进锰基动力电池安徽省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将以锰基动力电池为研究对象,以提高锰基动力电池循环寿命、能量密度,降低动力电池使用成本为目标,从锰基材料基础科学、锰基材料工程科学以及锰基电芯应用科学三个维度实现锰基动力电池性能提升,为锰基材料、锰基电池的创新与产业化提供有效平台。

先行其事,必利其器。星恒电源与合肥学院早已构建了高水平的科研条件保障,以支撑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

合肥学院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张锁江及其研究团队为基础建立院士工作站,并依托该院士工作站成立了先进电池关键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开展电池材料合成、电池工艺开发及电池回收技术研究工作。并获批安徽省智能车辆控制与集成设计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安徽省绿色涂料高性能助剂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城市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已在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上开展研究工作,这三个省级工程中心将对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起到积极支撑作用。

星恒电源拥有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锂离子动力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苏州市锂离子动力电池工程技术中心等省市科研平台,严格按照APQP(先期质量策划)的模式进行项目的研发,专款专用,确保项目的实施和产业化。

此外,星恒在江苏苏州、安徽滁州两地建有生产基地,其中滁州已建设年产10 GWh的方形铝壳生产线,建立了材料、小软包、铝壳和模组试制线等研发实验平台,分析检测中心具备完整的材料、电性能和安全性能测试分析手段,拥有激光粒度、比表面、电化学工作站、充放电测试仪等多种测试仪器,获得国家CNAS、TUV莱恩目击实验室双重认证,为重点实验室提供了具备产业化能力的锂离子电池开发及测试分析平台。

未来,星恒电源将联合合肥学院,充分发挥省级重点实验室平台优势, 着力解决锰基动力电池领域关键技术问题、企业发展技术难题以及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力争建成安徽省锰基电池材料与器件领域具有创新应用研究、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的有重要影响的平台,成为安徽省新能源研究领域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基地。

专注锰基技术研发二十年

星恒助力锰基电池产业化“提速”

作为国内最早开拓锰基电池技术路线研发的企业,星恒电源早在2003年成立之初就确立了锰酸锂技术路线,并率先在国内实现锰基电池规模化普及应用。二十年来,星恒始终围绕锰基电池技术路线进行技术研发与创新,以获得锰基电池极致性能的不断突破。

2020年,星恒发布了第七代锰系多元复合锂技术-超锂S7,开辟出动力锂电池的“第四条技术路线”;2021年,星恒与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TIES)共同创立“双子星联合实验室”,进行“耐高温长寿命高安全的锰酸锂材料和电池技术开发项目”的研究;2022年,星恒推出单晶锰酸锂+磷酸锰铁锂新一代锰基复合锂正极材料,并率先在电动两轮车领域实现产业化;同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储能与智能电网技术”重点专项立项名单公布,星恒电源“高能量、长寿命锰基固态化锂离子电池研发”正式获批立项,项目拟进行高稳定锰基复合正极材料、高能长寿命锰基储能固态化锂离子电池和高效能MWh级锰基储能系统的开发。

凭借在锰基电池技术领域的雄厚积淀和领先优势,星恒与合肥学院,将通过持续开展锰基电池领域的前瞻性技术攻关和尖端产品研发,乘上锰基电池之东风,推进国内锰基电池科研水平和产业链技术升级。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