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记者 王健 通讯员 殷慧宇 报道

本报济南讯 近日,在济南市长清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归德项目区,收获的喜悦写在了种粮大户张有国脸上。“承包了2700多亩地,今年小麦的亩产达到1209斤,玉米突破1300斤。”谈及丰产丰收的秘诀,他提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病虫害防治、收割时的减损、智慧化设备的应用等因素。

长清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王桂军介绍,2011年以来,长清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0万亩,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灌溉节水化”的总体要求,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近年来,济南市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加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强化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推动财政资金聚力增效,2019年至2021年累计整合资金13亿元,用于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

“济南市深入贯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科学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285万亩,累计建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农田525.5万亩。”济南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杨传峰介绍,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都得到大幅提升。项目区粮食亩均增产100-200斤,高效节水工程可节水30%左右;通过开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综合治理,加强农业科技配套与应用,加快良种良法等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综合集成及示范推广,提高了机械化耕作综合作业水平,促进了水土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来源:大众日报

来源: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ahhfxmt@foxmail.com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