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五色土 | 记者 曾子芊
(资料图)
“墨蕴古都 笔走千秋”——由北京日报社北京晚报主办,北京书法家协会、新闻大厦艺术馆大力支持的第五届“墨缘杯”北京市青少年书法比赛成功举办。今天上午,获奖作品颁奖仪式暨展览在新闻大厦艺术馆举行。本报总编辑张冬萍,著名书法家、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田伯平,北京市记协常务副主席郝中实,中国教育电视台科教思政中心主任李红根,人民政协报两岸经合周刊主编高杨等各界嘉宾和青少年获奖者代表参加了上午的活动。
孩子们以墨言心收获丰
“临池清溽暑,开幌望高秋”,一夜小雨之后,暑意消散,北京城已添了几分秋意,早晨8时许,新闻大厦艺术馆内已经热闹起来。与往年一样,书法爱好者、获奖中小学生、家长、老师都早早赶来观展。“这个楷书写得真好!”“这汉简的形式好啊,适合写大字,我们回去也可以借鉴起来!”大家或站远或凑近,在一幅幅作品前认真观摩着,还有许多孩子在高兴地与自己的获奖作品合影留念。
今年恰逢北京建都870周年,本届“墨缘杯”特别提倡突出北京中轴线的历史与文化。孩子们纷纷以墨言心,歌咏着北京中轴线上的人文奇观。
今年获得小学组金奖的苏冠搏来自人大附中北大附小联合实验学校,他的获奖作品是一幅端方秀美的楷书竖幅,内容节选自军旅诗人李文朝创作的组诗《诗咏北京中轴线》。“这是妈妈和我一起挑选的内容,从一年级习书开始,妈妈和姥姥都是我的启蒙老师。”苏冠搏最开始接触书法,是从草书线条开始的,“妈妈想让我以此感受笔尖在宣纸上运动、通过线条表达情绪的感觉,但草书我还没有正式学过,妈妈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还是需要从打基础、学习楷书开始。作为获奖代表发言时,苏冠搏表示,自己在一个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长大:姥姥姥爷都是中医,从小家里长辈就会让他诵读《大学》《易经》等古文经典,“他们告诉我,书法并不神秘,而是一种自然表达,但我目前的阶段还是要先把规矩学好。其实我身边书法好的同学特别多,希望他们明年都能来参加“墨缘杯”!”
“我怎么感觉大家写得都比我好呢!”获得小学组银奖的刘语瑶腼腆地笑着。她告诉记者,自己每周会用两个小时的时间练习书法,因为喜爱所以一点儿也不觉得累,“因为练习总要站着,寒暑假还有集训,所以感觉对锻炼毅力也有很大的帮助,我还通过写书法认识更多的字了。”
来自北京十一学校的朱梓均获得了中学组优秀奖,今年也是她第一次参加“墨缘杯”。“说来惭愧,我学习隶书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这次是第一次以隶书作品正式参加比赛。”朱梓均的书法启蒙老师也是妈妈,从小她就会爬到妈妈的书桌上,拿起毛笔“挥毫”,然后就这样与书法相伴了十年。“我觉得书法真的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儿!”朱梓均对记者感叹道,“我们观看一幅作品,并不只是在看书法本身,蕴含在字背后的,还有人的性格、故事、文化内涵,这些都太有意思了,所以我特别爱看书法展览!”
嘉宾寄语撒播书法种子
北京晚报总编辑张冬萍在致辞中表示,“墨缘杯”青少年书法比赛是北京晚报用心打造的一个交流平台,旨在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在他们心中种下书法的种子。据评审专家透露,本届的小学组作品基础扎实过硬,风格传统朴实,一看就知道在临帖上下了不少功夫;中学组作品书体多样,在“墨缘杯”中首次出现了古拙的章草和汉简。这都说明孩子们在学书过程中遵循“取法乎上,寻师经典”的原则。今年在众多作品中,我们也看到了不少自作诗文,充分显现这一届的孩子们的综合素养与精神志趣。
著名书法家田伯平先生连续担任了五届“墨缘杯”的评委工作,他表示,自己做了五届评委,在雪片般飞来的参赛作品中深深体会到了祖国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生心中扎根、发芽、开花。今年在评审工作中,他有三个明显的感觉:第一是参与者数量的增多;第二是孩子们在作品主题的择选上变得更开阔,扣题也更精准;第三是作品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孩子学习书法,这是我们特别渴望看到的事。”田伯平说,“我们常说字如其人,并不是说人美丽,字就漂亮,而是孩子们在练书法的时候,会把心胸练得非常开阔,把心态练得非常沉静。一个心胸开阔、心态沉静的人,将来在任何岗位上一定都会把工作干得非常好。”
五届“墨缘杯”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名师和社会的多方关注与支持。今年园丁奖获得者代表,来自“萧华书法大教室”的萧华老师表示,真心感谢“墨缘杯”组委会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三十年后,从“墨缘杯”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必然会成为书坛的中坚,成为传承文化的精英。“虽然那时候我已经八九十岁了,但我相信我们一定会见证这一天!”
据悉,本次展览将在新闻大厦艺术馆持续展出至9月10日。
小学组金奖 陈伊柠(10岁)
小学组金奖 苏冠搏 (12岁)
中学组金奖 王一涵(14岁)
中学组金奖 吕嘉一(14岁)
北京晚报总编辑 张冬萍致辞
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田伯平致辞
小学组银奖获奖选手
中学组银奖获奖选手
小学、中学组金奖获奖选手
观众欣赏金奖作品
观众欣赏金奖作品
小学组金奖选手陈伊柠(右)与中学组金奖选手吕嘉一(左)现场挥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