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凯旋 李未来 北京报道
3月24日,一则有关“融创40亿债券即将展期”的消息开始在网络上发酵。市场消息显示,融创中国(股票代码:01918.HK)对4月1日面临回售的公司债“20融创01”提出展期。此外,融创中国董事长孙宏斌将为这笔债券提供无限连带责任担保。
有知情人士透露,为了应对即将到期的债务,融创中国早已展开多方面的资金筹措方案,但因政策、市场的影响,方案滞缓,债务展期是“不得已”的选择。《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房企地产行业金融端环境难言乐观,出现信用危机的民营房企已经超过20家。
债券展期
值得关注的是,市场对于融创中国该笔债券进行展期似乎早有“预感”。3月18日、3月21日、3月23日,“20融创01”均出现下跌。其中,3月23日,“20融创01”跌幅达到41.54%。
据悉,“20融创01”于2020年4月1日发行,发行期限为4年,债券规模为40亿元,并附带2022年4月1日投资者回售选择权。
也就是说,该笔债券计划应在今年4月1日进行回售,而在今年3月10日,融创中国还曾针对这笔债券增加了2023年4月1日的投资者回售选择权,以鼓励投资者继续持有。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融创中国将会在近期与债券持有人召开沟通会,商讨展期方案。不过,市场有消息称,债券展期方案已经初步确定,融创中国计划将该笔债券展期两年,并按季度分期偿还本金。截至发稿,融创中国方面尚未正面回应债券展期一事。
受到债券展期消息的影响,融创中国股价连续两日下跌。3月24日,融创中国股价报收5港元/股,跌幅为16.67%。不过,3月24日,“20融创01”有所反弹,涨幅为16.75%。
仅针对4月到期的刚性债务
每年3-4月份是上市房企集中披露前一年年度报告的时期。不过,记者注意到,2022年已有多家房企发布公告表示公司将延期发布2021年年度报告,这一动态也引发了业内外对房地产市场的关注。
3月21日,融创中国发布公告,表示预计公司2021年拥有人应占溢利较2020年下降约85%,核心净利润较2020年下降50%。至于净利润大幅下降的原因,融创中国方面表示,主要是公司因为处置贝壳股票导致出现投资亏损。此外,受2021年下半年房地产行业严峻行情的影响,公司销售收入和毛利率出现下降,而计提的存货减值等因素也对业绩产生了影响。
同日,融创中国再发公告,表示由于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近期出现疫情,对出行、物流等有所限制,公司2021年年度报告的审计程序无法按期完成。因此,融创中国无法在2022年3月31日或之前刊发经过审核的年度业绩,计划于2022年3月31日刊发未经审核的年度业绩。
如此看来,融创中国在资金方面的确存在压力。有知情人士透露,为了应对2022年二季度到期的公开市场债务,融创中国此前已经积极推动资产处置、专项融资、催收欠款等各种资金筹措方案。但是,因为政策、市场面的影响,上述资金筹措方案滞缓,债券展期则是“不得已”的选择。
该知情人士表示,目前融创中国的债务展期仅针对4月份即将到期的刚性债务,并非是全面展期。“老孙个人提供担保,还是说明公司实控人有担当、看好公司未来的发展,这也给市场带来了更强的信心。”该知情人士说。
在该知情人士看来,融创中国现在的选择是在到期债务处理和稳定经营中间找到一种平衡。如果这笔债券展期顺利,融创中国前期受到挤压的经营资金压力将得到缓解,并支持到全面复工复产、高质量地产品施工和交付方面,融创中国也将获得长期稳定的运营现金流,进入到相对良性的债务清偿和发展循环中。
行业环境尚难言乐观
“目前,房企融资依然较难。尽管政策向暖,但是金融机构本质上仍在挤兑房企,而民营房企则几乎拿不到钱。”一位头部房企的融资负责人直言。作为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充裕的现金流是保障行业健康运营的基础。尽管2021年,房地产行业逐步降速,并在“三道红线”的管控下积极降杠杆,但整个行业彻底转向,减少对大额融资的依赖仍然需要较长时间。
上述头部房企的融资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行业艰难的现状已经持续了太长时间。预售监管资金没有实质放开导致房企项目资金池无法打通,一旦困难项目回款出现问题,公司就需要抽调资金解决,从而导致可用资金越来越少。
如此看来,“缺钱”仍是房企目前面临的大难题。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前两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为25143亿元,同比下降17.7%。其中,国内贷款为4105亿元,同比下降21.1%;利用外资仅为7亿元,同比下降27.4%。
受到资金端的影响,行业出现危机的企业数量有增加的趋势。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20家民营房企出现信用危机。
不过,自2022年开年以来,多部委就房地产行业进行了“正面发声”,其中包括房地产销售、购地、融资等行为已经初步回归常态;要及时研究和提出有力的防范化解风险应对方案;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势头得到根本扭转等。
有分析人士表示,政策发力且显现出效应需要一段时间。就融创中国而言,随着政策不断调整落地,在债务风险相对可控的前提下,公司会积极恢复健康经营,其优质的城市布局、资产力量或将为后续公司快速走出阶段性困境带来充足的盈余资金。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