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全体会议-产业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

交通银行行长刘珺在论坛上指出,金融与人工智能加速相融相促。金融领域数字化程度较为领先,并且积累了大规模、高质量的数据,具有多维度、多元化的应用场景,为金融与人工智能深度契合、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人工智能带来广泛变革

回顾人工智能发展轨迹,自1956年正式提出人工智能概念以来,其研究发展已有近70年的历史。刘珺表示,人工智能能力进化曲线经历了从决策式AI到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从单模态到多模态,从单领域到跨领域的发展趋势,代表人工智能从专用向通用型转变,不同领域的超级AI进化演进速度也在加快。

魏来 摄

刘珺表示,人工智能带来广泛变革,中国在数据市场上具有规模和优势。

一是逐步倍增人类的生活空间。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现实场景、物理场景相结合的数字体验,人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互动、娱乐、购物、学习,将人类生活空间从物理世界拓展至虚拟世界,并倍增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在提升体验和效率的同时,延展了人的创造力,实现更多可能。

二是改变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通过人工智能对用户消费习惯与偏好的自动画像,实现了个性化需求与专业化供给的智能匹配,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三是重塑生产要素结构和优序。数字经济时代参与生产力创造的要素越来越多,目前建立合理合法合规的数据定价都已提上议事日程,将持续推动劳动、资本、土地、数据、碳汇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优化,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四是推动“人力”向“人智”的跃升。人工智能技术变革的过程也是不断解构与重构人类活动的过程,目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人的“力”的部分的革命性替代,帮助人类摆脱了重复性体力劳动的困境,未来将越来越多地展现出对脑力劳动的替代,加速“智”时代的到来。

谈及我国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价值的比较优势,刘珺认为在于拥有海量的数据资源和丰富的应用场景。数据方面,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已达到14.5亿户,消费端线上化、数字化水平全球领先。中国大市场、大数据、大应用、宽领域、广参与等优势,为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探索试验和大规模推广提供了肥沃土壤,更将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生态系统演进的巨大推动力。

金融与人工智能加速相融相促

“金融领域数字化程度较为领先,并且积累了大规模、高质量的数据,具有多维度、多元化的应用场景,为金融与人工智能深度契合,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刘珺指出。

魏来 摄

刘珺进一步指出,金融业前期已将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客户服务、产品创新、运营管理、风险防控等领域,并取得明显成效。

以交行为例,上半年使用算法模型标签累计部署一千余套策略,累计触达客户6.72亿次。产品创新方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产品的精准度,在生产环节做到功能上恰如其分,在消费环节做到时间上恰逢其时,如交行推出的云上交行,以屏对屏的方式替代面对面服务,有效提升服务可得性和满意度。

运营管理方面,利用OCR、RPA、生物识别等技术优化、重塑全流程运营模式,向以数据和AI模型驱动的智能运营转变。风险防控方面,智能风控模型已成为支付、信贷等业务中识别、监测和控制风险的有效途径。目前,生成式AI浪潮呼啸而至。金融机构进入布局阶段,探索打造金融领域专业大模型,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新生态建设,更好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此外,交行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新名片,以数智新金融践行“金融为民”。交行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将上海主场建设和数字化作为战略实施的两个突破口,着力打造数字化新交行,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坚实地走出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两条主线。

最后,人工智能发展要厘清方向性和路径性,平衡发展与安全。无论多么具有变革性的技术,其根本目的是推动生产力发展,进而提升人类福祉和实现文明进步的目的。“我们既要看到人工智能带来的进步,也要看到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从而找准发展方向和路径。”刘珺表示,要守好科技伦理底线,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