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官网发布消息,正式发布《贵州省赤水河流域酱香白酒生产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将于2023年3月1日起施行。
《华夏酒报》记者在《条例》中看到,针对“串酒”和“违规添加”等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和处罚细则,直接或者间接添加非酱香型白酒自身发酵产生的呈香呈味呈色物质,最高将面临货值金额30倍的罚款。此外,《条例》还针对违规排放、违规建设等新增数条处罚规定,在实施范围上,不仅针对酱酒,在赤水河流域内其他香型白酒也须参照执行。
(相关资料图)
12月3日,贵州仁怀市茅台镇从事酱酒生产的范先生打电话召集几个参与重组企业老板开了一个碰头会,会上重点讨论了重组期间的排污治污改造和污水净化设备升级的核心问题。范先生告诉《华夏酒报》记者,根据要求,他的企业在兼并重组之列,需要与另外几家重组,《条例》公布后,需要大家坐下来对照《条例》要求加大整改力度。
范先生表示,出台即将实施的《条例》不仅对生态环境保护和赤水河流域治理有好处,对酱酒未来高质量发展也有好处,打击“串酒”和“违规添加”等行为,可以有效遏制无序的恶性竞争。
零容忍,生态保护没有讨价还价
一个省为一条河“立法”,足以见证赤水河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可持续性。
从1月20日贵州省省长李炳军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赤水河流域酱香白酒生产保护区立法”,到2月18日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条例》立法启动会,再到3月18日公开征求《条例(草案)》,紧接着7月28日在贵州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贵州省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生产环境保护条例(草案)》首次提请审议,到正式通过并公布施行日期,短短11个月,在环境保护“立法”上,可谓神速。
7月28日,在贵州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贵州省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生产环境保护条例(草案)》首次提请审议。《条例(草案)》共六章46条。但是,12月1日,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的《条例》中,原来的《条例(草案)》共六章46条变成了“共六章51条”,足足多出了5条。从增加的5条可以看出,环境保护和保卫赤水河酱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同等重要,不容一星点儿“沙子”。
赤水河既是美酒河,也是仁怀、遵义和贵州酱酒发展的“母亲河”,这条河承载着贵州白酒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光荣使命,是贵州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中不可缺少的推助器,关系着发展和民生。数据显示,2021年,贵州GDP排名上升4个位次,上升到全国第22名。“十三五”期间,贵州白酒产业年均增速达到了12.7%,白酒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贵州全省工业的比重达到30%,成为贵州第一产业。
但是,在酱酒持续升温和高速增长的背后,随着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产业不断扩张,出现了环境负载加重、布局规划不合理、产业发展不规范、污染整治力度不够等问题。生态保护一度成为各级政府、环境监测的重点区域,从长远发展来看,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
《华夏酒报》记者发现,对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在《条例》中规定: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环境保护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建设项目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违反的企业,将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以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
逾期不改正的,处以10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处以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重大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的,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或者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关闭。
与此同时,针对污水违法排放,《条例》规定:超过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水污染物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或者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并处以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业界认为,《条例》从建设环评第一关到排污监管最后一关都有明确的规定,从源头打消了企业“铤而走险”的念头,对酱酒高质量发展利大于弊。
新“优化”,抓大放小加快兼并重组
众所周知,赤水河是长江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成为云贵川三省白酒的发展命脉。
早在2月18日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的《贵州省赤水河流域酱香白酒生产环境保护条例》立法启动会上指出,赤水河流域酱香白酒生产环境保护立法是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重要立法任务,此项立法工作时间紧、任务重。
启动会上,将《贵州省赤水河流域酱香白酒生产环境保护条例》打造为“酱酒生产环境的保护法、酱酒产业发展的促进法、酱酒产业准入与退出的责任法”,为赤水河流域酱香白酒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法律基础。
酱酒火爆之下,遵义仁怀和酱酒核心产区茅台镇成为众多酱酒企业、经销商和业内外资本关注的对象,利益成为野蛮开发和无序扩张的“兴奋剂”。
如何从根本上遏制盲目的开发,唯有“立法”。去年7月27日,随着《贵州茅台酒生产环境保护条例》的审议,标志着茅台酒生产环境保护法规即将出台。《贵州茅台酒生产环境保护条例》规定:“开发建设等活动未采取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等措施”“三级保护区内焚烧垃圾”“二级保护区内网箱养殖”等行为,将开出最高10万元的罚单。
主动出击是遏制无序发展的最好“办法”。从2021年8月仁怀市召开领导干部包保白酒产业综合治理暨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工作动员大会,吹响了白酒产业治理冲锋号开始,同年9月,仁怀市政府印发《仁怀市白酒产业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用3年时间,全面取缔生态环保、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方面不达标的白酒生产企业,实现白酒企业从量到质的根本性转变。通过改造提升和兼并重组,促进白酒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
根据仁怀市要求,到2025年,计划培育规上企业200家以上,赤水河干流水质稳定达Ⅱ类以上。仁怀发布最新整改结果,799家酒企全部完成“四改一建设”,兼并重组成为发展趋势。
贵州省委书记谌贻琴曾要求,要着力推动品牌梯队更“优”,坚持抓大、扶中、推小,加快打造以茅台集团为引领的品牌梯队,形成各梯度品牌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着力推动市场主体更“优”,加强小酒厂、小作坊规范管理,推动有实力中小型白酒企业做大做强,全力支持企业上规入统,培育更多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强主体。
《条例》中“产业监管和保护”明确要求:支持酱香型白酒生产企业依法进行兼并重组;推动酱香型白酒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对符合产业准入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省级重大酱香型白酒产业项目,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对不符合环保等相关强制性要求的现有酱香型白酒生产企业,依法实施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依法处置。
茅台镇从事酱酒经营的袁先生表示,除在专项治理中关停的小作坊和微小企业外,还有一大部分企业面临改造升级和兼并重组,参与兼并重组的企业对生产环节和酿造环节进行整改,有的企业到现在都没有“下沙”,还在整改中。
“酱酒产业‘抓大放小’已成定局,至少80%以上的企业要兼并重组,除此之外,别无选择。”袁先生坦言。
划“红线”,高质量发展成为新重心
《贵州省“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提出,以赤水河流域为中心,打造世界酱香白酒产业集聚区。重点依托不可复制的生态和资源禀赋,以及“酱酒核心·赤水河谷”地域品牌优势,大力发展酱香为主、多香并举的白酒产业,持续打造世界酱香白酒产业集聚区。到2025年,贵州省白酒产量力争达到60万千升,白酒产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
在《条例》中,酱酒酿造生产环节将更加规范,针对“擦边球”,划出了两道不可逾越的“红线”,被酱酒行业称为两条“高压线”。
第一条“高压线”规定:直接或者间接添加非酱香型白酒自身发酵产生的呈香呈味呈色物质为食品添加剂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产品,并可以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产品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以货值金额10倍以上20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第二条“高压线”规定:直接或者间接添加非酱香型白酒自身发酵产生的呈香呈味呈色物质为非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或者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产品,并可以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产品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以10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的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以货值金额15倍以上30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在遵义市、仁怀市的“十四五”规划中也提到“核心产区综合治理和规模化健康发展”。仁怀市在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力争到2025年,全市白酒产量达到45万千升,白酒工业总产值达200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企业突破200家,培育一批百亿级、十亿级白酒企业,将仁怀建设成为“生态基础最牢固、生产工艺最独特、产区品牌最响亮、文化特色最鲜明”的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
业界认为,赤水河流域的生态保护是白酒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白酒未来发展中,唯有加大治理力度、彻底整治方能见成效,《条例》的发布,为贵州赤水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贵州为白酒产业发展打了一个样,同属于赤水河流域或长江、黄河、淮河等流域的白酒产业,“立法”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方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