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就业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优质劳务品牌成为重庆就业“金名片”。重庆市人社局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已培育126个劳务品牌,年均带动就业240万人。

作为劳务输出大市,重庆每年有数百万人外出务工,逐渐形成云阳面工、大足雕客、边城秀娘等众多劳务品牌。在去年第三届全国创业就业展示交流活动上,云阳面工、巴渝大嫂等5个优秀劳务品牌闪亮登场,展示了重庆劳务品牌的成效。

重庆劳务品牌有何特点?未来如何更好扮靓“就业名片”?两江观察日就此展开调查,并与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重庆市选拔赛(劳务品牌专项赛)评委、国家级创业导师黄海,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安小风进行了交流。

云阳面工撬动600亿元产值

劳务品牌带动力强,树一个品牌,就可带活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群众。

黄海认为,劳务品牌在市场需求和促进就业之间架起了一道道桥梁,“内”可与当地经济发展方向相契合,“外”能跟市场需求相匹配。

云阳面工堪称这方面的典型范例——云阳地处非小麦主产区,并不以面食为主食,却占据了全国70%的鲜面市场,带动了30多万人就业。

云阳县人社局局长向青松表示,该劳务品牌的形成有历史渊源。云阳处于云安盐场之南,盐都一度商贾云集,也将吃面、制面的俗带到了这个移民城镇。

改革开放初期,云阳人走出大山谋生计,同时发现了新商机——很多地方的面食没有正规市场供应,而云阳从1958年就开始生产面机,对做面流程非常熟悉,于是云阳人背着面机外出开面坊成为热潮。

不过,劳务品牌要真正走入市场,党委政府的科学主导和因势利导非常关键。据了解,为保证品牌美誉度和竞争力,云阳抢先注册了“云阳面工”劳务品牌,创建了返乡创业园。2017年,云阳县新增云阳面工特色职业培训,帮助从业者将劳动技能变成看家本领,并将云阳面条产业纳入重点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同年,重庆市也将云阳面工纳入职业培训特色工种。

在政策利好支持下,大批外出者返乡创业。冯小艳是第一批吃螃蟹的返乡创业者,她开办的小作坊已扩大为3条生产线,年产量达2万吨,产值高达1.2亿元,还拓展出挂面、速食重庆小面等产品。

目前,云阳人开设的面坊已覆盖全国300多个大中城市,超过17万户门面,户年均产值超过了60万元。云阳面工群体达到20万人,带动周边区县就业15万人以上,在该劳务品牌带动下,云阳面业加工年产值超600亿元,劳务收入200亿元。

“云阳面工的发展历程,从侧面反映出劳务品牌诞生的过程,即分为发现、培育和提升3个阶段。”安小风说,劳务品牌诞生于市场竞争,经过了市场筛选,并按照市场要求规范、维护品牌,再经过当地扶持,最终才能打造出特色化、差异化的名牌。云阳面工的成功,就是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结果。

劳务品牌有三个特色

从云阳面工的例子可以看出,突出特色是品牌的共。专家们认为,劳务品牌作为无形资产,要突出地域、行业和技能3个特点,它们或有历史传承、文化积淀、或有产业基础、时代印记。

“特色为劳务品牌注入内涵,提升竞争力。越有特色的劳务品牌,越能赋予就业者更多优势。”安小风说,品牌有特色,就有生命力,带动也就更强,还能避免同质化过高、竞争力不足。

在全国范围内,有不少知名的劳务品牌。有的立足当地资源、挖掘当地传统工艺,如江苏“扬州三把刀”;有的结合市场需求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需求,如陕西“紫阳修脚师”;有的依托能人返乡创业带动当地产业项目发展,如吉林“辽源织袜工”;还有的依托劳务中介等市场机构打出名气,如山东“乐陵港务工人”。

黄海认为,重庆劳务品牌特色之一是地域特色鲜明,彰显了重庆人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气质禀赋。目前重庆的劳务品牌主要集中于“两群”地区,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独特地域风貌培育了一代代能吃苦、勤干活的重庆人,也诞生了极富地域特色的劳务品牌。除了云阳面工,还有重庆小面厨师、大足雕客、酉州苗绣、垫江豆匠等,这些品牌不仅是“就业名片”,还是城市特质的“名片”。

例如,酉州苗绣起源于古代濮人,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不仅彰显了苗族文化,也带动了当地数千人走上致富之路。

特色之二是行业优势突出。重庆具有悠久的制造业传统,是制造业大市,不少劳务品牌和制造业紧密结合,既强化了自身的“长板”,也在反哺重庆制造业,为其提供更多人才和相关服务。

如合川清玻璃工已传承百年,手工制作的玻璃制品多用于高端制造,为茅台等企业生产高端酒具,如今已拓展出日用玻璃产业,合川清镇也因此成为“中国日用玻璃产业基地”。截至2020年6月,清有日用玻璃及配套企业46家,产品涵盖九大系列2000余个品种,年产各类玻璃制品约50万吨,带动了大量就业。

长安汽修工作为依托于重庆汽车制造业尤其是长安汽车品牌建立起来的劳务品牌,是汽车产业后端市场的延伸,展现了重庆作为制造业大市、工业老区的内涵。长安汽修工开办或参与的汽车修理店从重庆走向全国,成为展现重庆制造业实力的窗口、带动就业的“引擎”。

特色之三是技能覆盖面广,做到了“高中低”结合,在就业市场上与时俱进。重庆的劳务品牌目前主要集中在服务、餐饮和家政,也不乏现代服务、文化艺术方面的品牌,同时,随着重庆大数据智能化产业的发展,一些特色的新兴产业劳务品牌也不断涌现。

例如,主城都市区重点聚焦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打造中高端技能型劳务品牌。其中,永川数据工(重庆云谷数据工程员)是全国典型工业经济劳务品牌,已形成了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标准。2020年,永川大数据产业园的1.7万名永川数据工带动产值282亿元,五年内,永川数据工人数将达20万人。

打造“劳务+”升级版

打造劳务品牌“升级版”,是劳务品牌成长的必然。

去年底,市人社局、市发改委等19个部门联合印发劳务品牌建设任务分工方案,实施劳务品牌发现培育、发展提升、壮大升级三大行动,提出要打造10个左右在全国有影响力、知名度高的劳务品牌,60个左右市级特色劳务品牌。每个区县和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至少培育打造1个市级特色劳务品牌。

黄海认为,劳务输出如今已不是数量、价格的竞争,而是质量、品牌的竞争。走品牌化、特色化道路,劳务品牌就不能再“野蛮生长”,而是要科学谋划,做好“劳务+”,从覆盖人群广、技术要求不高逐渐向集群化、精细化、高技能化转变。

黄海建议,要实现劳务品牌建设目标,需要做到“三个并重”——

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并重。政府要对劳务品牌进行有序引导,建立起打造培育、标准制定、人才输入输出、评价“四位一体”的体系;市场要以龙头企业串联起上下游关键企业,以“公益+商业”的形式对劳务品牌进行培育。

劳务输出与产业开发并重。开发劳务品牌就是为了服务产业,没有了产业,技能就没有了用武之地。要注重相关产业的培育,为劳务品牌的持久发展打下基础。

塔基型劳务与技师型人才并重。劳务品牌大有大的优势,小有小的作为,餐饮业、服务业、护理等劳务品牌门槛低,但可以带动更多塔基人员就业;技能人才需要传帮带,但有些工艺大师不擅长管理,需要与职业教育等相结合,建立健全社会培养体系,促使从业人员不断成长流动。

安小风表示,目前劳务品牌更多解决的是农民工和城市低技能人员等群体的就业,而依托劳务品牌、参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群体也在逐渐增多,虽然比例不高,但为重庆劳务品牌彰显特色、迈向高端提供了助力。

他提出了3条建议:一是梳理现有政策,使之更适应市场。例如有些工种和级别的认定需要脱产连续学,对已工作人群不够现实。建议改为学分制,这样就可以为品牌提供更多的中高端人才。二是做好品牌跟踪。在劳务品牌成功孵化之后,政府还要持续关注、跟踪,提供相应的服务和保障,包括人员筛选、培训、考核等,保障劳务品牌的可持续。三是确立品牌标准。劳务品牌不像工业产品那么精准,很多标准只具有指导而没有强制,定义比较模糊,需要进一步明晰标准、彰显特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