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促消费面临较大压力和挑战。4月份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对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在日前召开的例行发布会上表示,疫情冲击影响是阶段性的、暂时的,中国消费韧性强、潜力足的特点没有改变,消费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疫情影响逐步得到控制,各项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消费有望延续恢复发展态势。
消费作为中国经济第一拉动力,意义重大无需多言。在当前形势下各方应如何进一步做好促消费工作?
消费需求短期内受抑制
部分省市店铺暂停营业、堂食暂停、旅游暂停、人员流动减缓……疫情之下的这些现象在影响着消费,为消费增长带来挑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丽芬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3月份以来,疫情散发、多发,多地施行“静态管理”,接触性、集聚性消费受影响较大,尤其是餐饮消费受影响非常明显,直接拉低了社零额增速,也让二季度消费增长面临较大压力。
“不过,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生产生活秩序陆续恢复,消费也有望恢复。”陈丽芬进一步表示,受疫情短期冲击,消费需求很大程度上被压抑,一旦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被压抑的消费需求将释放出来,加上稳岗保就业、企业纾困等各项政策逐渐显效保障居民消费能力,以及各地促消费政策持续发酵,中国消费有望总体保持恢复态势。
近来,影响消费的短期因素正在得到扭转。以上海市为例,据上海市商务委介绍,6月1日之后购物中心、百货商场将全面恢复线下营业,同时将有序推动餐饮、理发和洗染等生活服务恢复线下营业。
从消费发展的中长期走势来看,行业资深研究人士王剑辉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长期的消费增速和经济总体增速一样,进入调整阶段,总体上较难出现高速增长,但消费保持稳定增长的潜力仍足,而且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数字经济迅速发展等,消费进一步增长仍然可期,可以为经济增长注入更多动能。
“消费市场潜力大、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副所长关利欣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从长期看,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夯实消费能力,全球最全的产业体系保障消费供给,规模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带动消费升级,县镇等低线城市和农村地区消费市场也将陆续被激活。
稳消费政策工具充足
举办消费促进活动、推动家电“以旧换新”、开展绿色建材下乡活动、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加大消费券发放力度……对于促消费而言,政策工具充足,市场潜力巨大。
关利欣表示,当前,为应对疫情影响,各部门和地方积极出台助企纾困、稳定就业、保障收入、增强预期等政策措施,对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消费市场也在不断创新,“云”健身、露营、智能家居等引领新型消费发展。
对于进一步扩消费,关利欣建议相关政策从长期和短期兼顾、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结合的思路出发,在落实应对疫情促进消费恢复各项举措的基础上,推进消费创新提质和支撑体系建设,在深化改革的同时强化保障,综合施策释放消费潜力。具体而言,一方面,要认真贯彻落实针对中小微企业的纾困解难政策,通过保就业、稳收入、强预期等各项举措增强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另一方面,要提升传统消费能级,加快新型消费发展,优化消费平台载体,丰富多元化消费供给,完善消费环境,用改革的举措解决制约消费潜力释放的问题,通过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带动投资发挥关键作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从而实现内需对经济的有力支撑。
陈丽芬建议,扩消费一是稳就业稳收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保障居民消费能力。二是稳消费信心和消费预期,适应疫情常态化发展的情况,创新发展消费业态,激活消费市场,集聚消费人气。三是稳市场主体,加大力度更有针对性地为企业纾困,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王剑辉认为,从中长期来看,要稳定营商环境和市场增长预期,稳定消费环境和消费预期,同时加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消费增长的支持力度,朝着让消费者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方向努力。
此外,有关专家还建议从提升个税起征点、降低房贷利率、加强“双减”政策落实、加强医疗健康保障等多个角度发力,进一步减轻消费者压力,从社会层面释放消费资金,为消费长期增长注入强劲动力。(记者 吴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