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00后”为主体的毕业生即将步入职场,他们不仅对超时加班说“不”,甚至在面试前“反向背景调查”雇主。
所谓背景调查,指用人单位拟录用求职者时,对求职者学历、从业经历等信息进行真实性核查,防止求职者通过履历造假蒙混过关,以降低用人风险。背景调查保障了用人单位利益,但求职者有时会面临繁琐背调流程,遭遇反复审视,让雇佣双方天平朝用人单位倾斜。如今,越来越多求职者不满足于单方面接受背调,渴望在求职中掌握主动。通过调查用人单位薪酬机制、违规风险记录、工作氛围等真实状况,求职者可以选择更适合个人发展的理想职场,避免“遇坑踩雷”。这是求职者择业观更加理性成熟的表现,也改变了过去“用人单位说了算”的局面。“反向背调”倒逼用人单位塑造良好口碑,吸引优秀人才。
“反向背调”的积极作用值得肯定,但围绕如何让求职者用好“反向背调”、进一步提升“反向背调”质量,仍有探讨空间。一些用人单位公开发布大量信息,供求职者参考。问题是什么样的信息更能反映用人单位真实情况?哪些信息看似诱人实则暗藏隐患?求职者唯有擦亮眼睛,用心分辨信息真实性可靠性,才能避开求职陷阱。
提高求职者辨别力,不妨从学生时期开始。高校在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时,可加入关于“反向背调”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掌握专业查询工具,邀请行业专家传授实用的企业调研方法。鼓励学生拓宽社交面,为在校学生与已就业的师哥师姐“牵线搭桥”,多交流求职心得,少走弯路。另一方面,知识分享已是互联网生态重要组成部分,无论经验丰富的“面霸”,还是从业多年的招聘人员、企业管理者,都可以利用自媒体分享“反向背调”技巧,解答各类求职问题,让有价值的求职经验惠及更多求职者。
网络求职平台往往拥有较全面的用人单位信息,成为“反向背调”的重要途径。有的职场社交App上线公司点评服务,允许在职、离职员工经实名认证后发表对公司的评价,有的招聘平台定期发布优秀雇主榜单,向公众推荐用人单位。若平台提供的信息真实可信,将为求职者了解用人单位情况带来便利。可一旦缺乏有效监管,将会出现花钱买榜、水军控评、恶意造谣抹黑等情况,信息真假难辨,干扰求职者选择。职能部门应强化平台管理力度,督促平台严格审核信息,及时清理不实信息,避免误导用户,铲除灰色产业链,依法处罚违法违规人员,净化平台环境。在保障涉企信息真实可靠的前提下,鼓励平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降低“反向背调”门槛,助力求职者打破信息屏障,早日找到满意工作。(梅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