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是推动“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落实、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有力抓手。2022年10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实施的通知》,指导地方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重大工程项目。为加强各地交流互鉴,生态环境部综合司组织地方推荐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典型案例,现以“推进生态环境重大工程实施”为主题陆续发布。
(相关资料图)
2022年以来,福建省大力实施项目工作法,坚持“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组织各地持续谋划生成、滚动接续、落地实施一批批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不断扩大有效投资,引导相关装备制造产业落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蓄力赋能高质量发展,努力为“两山”转化探索出一条“面子”和“里子”一起要,“颜值”和“产值”同提升的福建路径。
“多要素”谋划,进一步做大项目规模体量
一是聚焦目标任务,紧扣“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任务、生态环境信访投诉“治重化积”等核心目标和重点任务谋划项目。二是聚焦系统治理,坚持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多环境要素协同控制,分要素、区域、流域、海域、行业谋划项目。三是聚焦民生福祉,主动融入城乡品质提升、乡村振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重大战略,借势借力整体谋划项目。2022年以来全省累计策划生成项目2953个,总投资4325亿元,同比增长一倍以上。
“多层次”保障,进一步做实项目落地见效
一是多方联动。上下实行“省级点题、市级主导、县级生成”,“一竿子插到底”部署到县;左右与发改、财政等部门通力协作,共建共享省级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库;政银企加强联动会商,共同培育推进项目,构建滚动接续的项目工作格局。二是多措并举。项目库全年开放申报,实行一季度一调度、一评审、一通报、一协调,项目竞争择优入库,定期“晾晒”各地项目工作成效;舞好“指挥棒”,将项目谋划和推进工作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九市一区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责任书考核,压紧压实主体责任。三是多元支撑。构建完善政策支持、金融服务、专家智库、技术转化、项目对接、第三方服务等六大平台,推进全链式精准服务,促进多元合作。
“多元化”统筹,进一步做好投融资支持
一是财政资金投入。把生态保护作为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每年全省各级财政投入逾200亿元支持项目建设。2023年以来已投入省级及以上财政资金36.11亿元,较2022年全年增长64.66%。二是金融“活水”注入。鼓励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信贷投放,合力推动重大项目融资落地。2022年以来累计审批生态环境项目1862个,授信4533亿元、实际投放1785亿元。其中2023年1—5月,授信2129亿元、实际投放955亿元,较2022年同期分别增长26.56%、58.72%。三是社会资本引入。探索“生态治理+产业开发”治理模式,由市场主体投资、建设和运营生态环境项目,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截至目前,已推进策划EOD项目67个,总投资1750亿元。
“多维度”发力,进一步做强生态环保产业
一是打通环保产业链。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化带动了环保产业化,着力构建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大中小协同环保产业发展体系,推动环保产业不断壮大,2022年全省总产值近2400亿元,年增幅约6%。二是打造一批领军企业。通过产业化的推进,6家环保企业在国内主板上市,42家企业入选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培育名单,省“专精特新”环保中小企业近百家。三是打响地方特色品牌。支持企业研发新技术、生产新装备,形成更多福建制造,已有33项环保技术入选国家目录、5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品牌效应持续打响。
供稿 | 生态环境部综合司
编辑 | 宋祥
审核 | 秦超
推进生态环境重大工程实施②:安徽省安庆市实施江豚保护重大工程 守护长江微笑天使
推进生态环境重大工程实施①:安徽省蚌埠市以实施“靓淮河”工程为抓手推动淮河生态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