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起来高深莫测的经济学实际相当“接地气”,生活中的种种困惑都可以从中找到解法。

当代年轻人为什么抗拒婚育?经济学能否帮助减轻婚恋焦虑?


(相关资料图)

博弈论神奇在哪儿,对日常生活有什么帮助?

经济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跟数学有何关系?

澎湃问吧邀请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公共政策主编刘波,一起聊聊“好实用”的经济学。

点击图片即可提问

用经济学解决生活问题

@澎湃网友YVbQZf:如何用经济学解决现在年轻人不愿意结婚生育的问题?

刘波:首先是经济学优先重视的还是对已有现象的解释,得到了正确的解释,才能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案。

一方面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后,生育率下降是一个普遍现象。因为人的生育背后有一定的经济动机,即增加家庭的人口数量和未来的收入,而一旦人对未来的经济担忧下降,则可能出现少生甚至不生的情况,尤其是在高福利的国家。

但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可能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如生育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高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教育竞争激烈导致的育儿忧虑;社会上焦虑气氛的蔓延、社会快速转型时期出现的传统价值观变化,影响了人们的婚姻生育观等,而这些问题有的是经济问题,有的是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因此不可能单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入手和解决。

如果中国经济能摆脱土地财政的路径依赖,如果贫富分化的趋势缓解,人们对权力和财富没有那么痴迷和焦虑,这些可能有助于缓解婚姻和生育下降的趋势。但无论如何,经济学的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改变人的激励机制,即改变人对于成本与收益的考虑,但人的行为并不是完全由成本收益考虑决定的,而是受到伦理价值观的影响,因此不可能只通过经济途径去改变这一现状。

最重要的是要营造尊重人,尤其是尊重普通人的文化氛围,平抑贫富分化,让婚姻回到以感情为基础的正常轨道上来,而不是成为一种经济利益的交易。如果社会气氛宽容平和,人们彼此尊重,能看到对方人性上的闪光点,那么人们对于健康的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就会产生向往,从而让社会恢复正常的生育率。这也有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避免走上像日本那样的老龄化、少子化的道路。日本的情况造成了经济持续面临通缩压力,那将是一个很难走出的困境。

@Monicaaa:恋爱问题也能用经济学模型去思考吗?会不会失去人情味?

刘波:经济学模型的本质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简化,就像我们在物理学里学到,当球从斜坡滑下时,各种力将如何作用一样,那也是一种模型。但现实世界里的物理肯定要比模型复杂得多,经济学模型也是如此。通常模型适用于那些可以量化的因素,比如价格、劳动力的人数、利率等,但有些东西是难以量化的,比如一个社会的文化是崇尚个人主义还是强调集体利益,这个因素难以量化,所以很难对此进行建模。

恋爱问题通常是一个情感问题,是难以量化的,所以两个个体之间的恋爱不适合用经济学模型去对待。当然,对于与恋爱、婚姻有关的群体问题,涉及统计方面的问题,有时经济学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比如为什么现在不婚不育的人增加了,生育率降低了。这背后就有人的经济考虑。

@清叶色:前阵子LV联名咖啡店一只帆布袋卖500元,诸如此类的饥饿营销总被骂,为何屡试不爽?

刘波:经济学中对此有解释,称为“凡勃仑效应”,这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仑提出来的。意思是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需求因其标价上升而提高,这是一种挥霍性的消费,也是一种炫耀性消费,目的是彰显消费者自身的财富和地位。

因为凡勃仑效应的存在,有时商家也会基于消费者的这种心理而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药师傅:博弈论真的有那么神奇吗?如何帮助我们做实际生活中的决定?

刘波:博弈论并不是那么神奇的,其实是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博弈过程的总结,只是传统的经济学侧重于个人在有限条件下的决策,后来纳什等经济学家系统研究竞争者之间的博弈过程,并将其数学化,才形成了博弈论。这个学科还在不断发展,只不过经济学家把这些经验中的应用系统化、数学化了。

一般的经济学知识适用于我们如何配置资源,比如即使对一名没有收入的学生来说,时间也是他可以配置的资源,而博弈论适用于谈判等两个或多个人的博弈,“博弈”的英文就是game,就是游戏的意思。比如田忌赛马的故事就是博弈论的应用,我们平时下象棋也在应用博弈论,因为我们会预先猜测对方可能怎么走,以此为依据来做出自己的决策;战争中的指挥官也普遍应用博弈论;对学生来说,实际生活中博弈论可以适用于求职、体育比赛等场合;对已经进入职场的人来说,博弈论可以适用于商业谈判、工资谈判、制定合理的竞争策略等场合。

@伊丽莎白的鸭:某行业衰退或危机导致上百万人失业,这为啥不一定是坏事?

刘波:这句话可能表述得更完整一些更好,即假如某个行业,因为企业集体性地误判市场形势,决策失误,导致投资过度,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这时出现正常的优胜劣汰,企业受到市场规律的“报复”,出现破产和失业,这不一定是坏事。在此情况下应该允许市场规律发挥作用,使供求在新的平衡点达到平衡,即使这意味着很多人会失业,当然这可能是暂时的,这些人可以去其他的行业寻找工作机会。而如果政府采取救助等方式去援助这些本来已经产能过剩的企业,这就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结构发生进一步的扭曲,对总体经济效率是不利的。

如何理解经济学

@小兔兔:经济学原理是由高深莫测的数学推导出的吗?经济学专业到底是实践优先,还是理论优先呢?

刘波:经济学虽然经常使用数学,但依然是社会科学,所以很多原理都是根据经验总结出来的,并不属于纯逻辑性质的数学推导,比如最基本的原理——需求曲线向下方倾斜,其基础就是日常的生活经验,即在一个商品价格上升的情况下人们对该商品的需求下降(价格上升意味着用同样的收入只能买到更少的该商品)。因此原理并不来自数学推导,只是在原理确定后,在模型中进行的计算和分析要使用数学。

同时经济学运用的数学并不是很高深的,虽然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微积分、线性代数等,但如果一个人不是专业研究经济学的,那么只需用到一些基本的数学,也可以很好地理解许多经济学的概念和观点。还有很多大经济学家不使用数学也能进行很有价值的研究。数学是为了帮助经济学者进行精确的研究,但数学更大程度上只是工具,而不代表经济学的本质。大学里的经济学专业还是以理论学习为主的,需要学习基本的供求关系模型,还需要学习很多高数的知识,经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才能达到能运用的程度。这些基本上是一些理论知识,而工作之后,现实世界中的情形更加复杂,除了经济学模型之外,还需要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识。所以学习经济学专业最好同时能学习诸如市场营销、管理学、法学这样的学科,或者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成为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有更广阔的就业道路。

@点点与波仔:经济学是以实用性还是思辨性见长?

刘波:目前的经济学还是首先注重思辨性的,这也是经济学的魅力所在。主流经济学从一些基本概念,如稀缺性、生产、消费等出发,构建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包含许许多多的模型。在我翻译的《经济学好实用》一书中,经济学家罗德里克就介绍了目前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这主要是因为现代经济学的历史并不长,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对包括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领域的经济运行有一个基本的解释。这个基本框架是高度数学化和思辨性的,要掌握它需要付出很多、很细致的思考。也就是说虽然经济学听上去很炫目,但目前还处在搭地基的阶段,需要把很多东西理论化,只有理论化的平台构建好了,经济学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实用性的一面。

但另一方面,经济学在实用性方面的吸引力也在越来越凸显出来,比如曾经困扰全世界的经济危机问题,由于各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日益理性,所以经济衰退带给老百姓的伤害在降低,不至于发生像上世纪30年代西方大萧条那样的事情。又比如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本身也是经济学成果的实践,就是打破计划经济下的激励不足问题,通过利益机制和价格信号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可以说经济学在很多方面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并不是纯粹的空中楼阁式的理论推演,而是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未来经济学在实用性方面的吸引力还会不断地增强,随着普通人经济学意识的不断提升,很多愚蠢的政策和行为会被抛弃,社会的财富总量和人生活的舒适程度会不断提升。

@RaeSong:中国农业经济学有没有非常值得探讨的选题?

刘波:传统上农业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但在今天的发达国家,因为产业结构已经完成了转型,变成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所以农业的地位降低,粮食生产充足甚至过剩,农民生活安稳,所以农业经济学的重要性也降低了。中国因为还有很大一部分国民是农民,所以农业经济学有较大的研究价值,但因为中国农业以个体分散化经营为主,不是西方的农场化、规模化经营,所以不能照搬西方的农业经济学理论。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的农村土地产权没有理顺,所以目前从法学、社会学而不是经济学的视角去切入,去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是更稳妥的路径。尽管如此,我觉得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也有一些值得探讨的选题:(1)如何通过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生产经营能力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农民的经济决策水平;(2)中国农业如何向大规模农场化生产的方向转型,发挥规模经济效益;(3)如何处理好耕地保护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矛盾;(4)如何解决中国农业劳动力流失问题,特别是在社会日趋老龄化的背景之下;(5)如何处理国际农产品贸易和本国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在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的同时保护本国农民的利益。

《经济学好实用》, 丹尼 · 罗德里克 著,刘波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3年6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