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上世纪80年代,我曾提出机器人是人类生产的工具、生活的助手,如今看来,机器人已全方位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生活,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可以说,机器人的竞争也是未来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一大热点。”著名机器人专家、上海大学终身教授、上海市智能制造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方明伦认为,如今,我国机器人发展有了更有利的环境,最有可能突围的机会在于新兴的服务机器人。

机器人也是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关注的十大前沿风向之一,在展会现场,达闼搭载大模型对话能力的双足机器人、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上理工小贝4.0等20余款智能机器人集中亮相,共同探索未来机器人产业的无限可能。

在方明伦看来,近年来,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呈现“量大面广”态势,但仍处在从“高原”向“高峰”攀登的过程中。“抓好顶层设计和基础研究两端,持之以恒地推进,未来中国一定会诞生顶尖的机器人企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服务机器人是上海参与全球竞争的机遇

全球范围内,机器人应用最广泛的是工业领域。方明伦告诉记者,在我国,工业中低端领域已大量应用国产机器人,但高端领域依然依赖进口。

上海是中国最早引进和开始研发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城市之一,上世纪80年代就研制出5个型号的工业机器人,方明伦主持研发了“上海2号”和“上海5号”工业机器人。“40多年过去了,我国机器人技术有了很大进步,产业有了很大发展,但国际机器人四巨头日本发那科、安川电机、瑞士ABB和德国库卡依然占据着主要市场,我想中国应该有几家这样的企业,上海至少也应该有一家。”研究了40多年机器人,这位年过八旬的老教授不无期待地说。

突围的机遇或许在于服务机器人。方明伦谈到,随着波士顿动力人形机器人“阿特拉斯”、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相继出圈,机器人产业已然发生变化,产业链长、应用更为广泛的服务机器人将是未来竞争的主战场。“服务机器人在国际上尚未形成‘四巨头’这样的企业,在国内,服务机器人已在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试水应用,细分领域涌现了一些优秀企业,我有信心,国产机器人一定会领先世界。”他说。

方明伦特别提到,上海有着先发优势,作为国产机器人研究和生产应用的高地,市政府出台多项政策,高校和研究机构位居全国前列,并在张江等地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

进一步抓好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

对于服务机器人的发展方向,方明伦总结为更智慧、更低碳、更低成本,而这背后都指向了更为扎实的技术底座。

“国内机器人产品目前竞争不过进口机器人,不在于不懂原理,不擅长组装,而是被卡在了元器件上。因为基础材料和工艺达不到要求,使得国产元器件的性能无法与进口产品相比。”方明伦与记者分享了一个小故事,曾经他和一位朋友去日本出差,回国时朋友特意带回来几个螺栓。“螺栓的生产非常简单,只涉及材料和热处理,但当时国内没有让他满意的产品。这也意味着,我们要发展机器人产业,必须重视材料和工艺等基础研究。”

机器人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方明伦表示,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能翻跟斗、跑步,可以看出他们的科研人员具备强大的数学、力学功底。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与时俱进,打好数学基础,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结合机器人项目培养学生,让教育最终回到产业中去。

眼下,方明伦所在的上海市智能制造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智能康复机器人、人形仿生机器人、农业机器人等领域。其中,智能康复助行机器人已在华山医院、岳阳医院以及上海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应用。

方明伦认为,产品的好坏最终要接受市场的检验。“政产学研用”应当同步进行,对于还在迭代的产品,市场需要更加包容,政府应当在产业应用中加大引导力度,让国产机器人有机会被应用、有机会迭代发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