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定西市劳务办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就业扶贫和就业帮扶决策部署,不断提高劳务输转组织化程度,巩固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稳步推进扶贫车间转型,深入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千方百计促进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让脱贫群众端稳就业的“饭碗”,增加务工就业收入,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

市县劳务部门坚持把劳动力有组织化输转作为转移就业的关键性举措,按照“政府主导、市场配置”的原则,积极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地区以及新疆、内蒙、宁夏等重点用工地区对接,与青岛、福州、金华等14个地区签订长期劳务合作协议,在新疆、内蒙、江苏、浙江、北京、上海、广州、陕西、福建、山东等地打造10个万人劳务基地。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输转城乡劳动力383.9万人次,年均输转64万人左右,累计实现劳务输入818.2亿元;有组织输转率逐年稳步提高,2021年达到88%。特别是2020年以来,市县劳务部门克服疫情影响,多措并举,开通西北首趟返岗免费高铁专列。采取包客车、包列车车厢等“点对点、门对门、一站式”方式科学有序组织城乡劳动力返岗务工的做法,得到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国家乡村振兴局和人社部的充分肯定,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广泛宣传报道。

2017年2月28日,定西、福州两地政府签订了《东西部扶贫协作框架协议》,两地人社部门确定共同实施劳务输转技能培训暨大中专生就业协作“十百千万”计划。市、县两级劳务部门坚持围绕精准对接,强化精准施策,健全协作机制,完善针对性服务措施,从供求对接、组织接收、服务管理、权益保障等各个环节细化举措、落实责任,做到在每一个环节都能提供跟踪服务和有效帮扶。四年间,全市共举办各类招聘活动160场次,在福州市建立10个劳务工作站;完成100名“双师型”教师培训;招收我市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两后生”264人到福州第一、第二技师学院就读;推介贫困家庭大中专毕业生1752人到福州实习、就业;累计向福州组织输转劳动力15424人次。通过4年协作,两地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人社部门主抓、企业和群众发挥主体作用的“福州·定西扶贫劳务协作模式”,得到国家乡村振兴局、人社部、两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

2021年,根据中央新调整结对帮扶关系,我市加强与青岛市对接,采取“三门八专四免费”举措,向青岛发送新一轮东西部劳务协作首趟务工高铁专列,输送534人,这一做法得到人社部和省人社厅的充分肯定,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广泛宣传报道。2021年全年在青岛建立10个劳务工作站,合作举办各类招聘活动15场次;累计向青岛市输转劳动力1574人(脱贫人口759人);青岛市帮助脱贫人口劳动力在第三地就业12655人,在省内就近就地就业16255人;开展东西部协作技能培训1531人次;落实兑现东西部劳务协作补助资金3970.5万元。

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是吸纳脱贫劳动力特别是滞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的重要载体。市劳务办积极会同乡村振兴局及各行业主管部门对全市所有扶贫车间进行全面清理核查,按照“理机制、抓转型、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促发展”的工作措施持续推进扶贫车间向乡村就业工厂(乡村就业帮扶车间)转型升级。依托全市中药材、畜草、马铃薯等特色优势产业,采取“政府投资为主,社会资源资本积极参与”的创办模式,通过新建一批、改造一批、租赁一批、帮建一批等“四个一批”的模式,引导各类经济组织创办厂房式、居家式、合作社式、“互联网+”式、集市式、田间地头式等多种形式的“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让脱贫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全市326家扶贫车间已转型升级乡村就业工厂(车间)240家,按认定条件和程序退出86家;新建乡村就业工厂(车间)34家,累计达到274家,共吸纳带动就业8458人,其中脱贫劳动力4008人。

为鼓励支持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等人员创业带动就业,不断完善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问题,缓解返乡农民工就业压力,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在简化市场准入、金融服务方式、加大财政支持、加大创业培训、创建创业园区等9个方面提出具体政策支持措施。陇西县、安定区等4个县区先后确定为国家级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地区,临洮、陇西、安定、岷县等4个县区先后被确定为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定西马铃薯产业创业园等8个单位先后被确定为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基地(园区)。全市累计登记返乡创业人员47714人,创办各类企业和经济实体21479家,带动就业总人数77193人;创办扶贫车间90家,带动就业5113人;开展创业培训9339人;创建县级以上返乡创业基地27个,带动就业8754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