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也许有人并不知道,泰兴市黄桥镇这座以“黄桥烧饼”闻名的小镇,其实也是小提琴的重要产地。全世界每10把小提琴里,就有3把生产于这里。从当初的一把琴头起步,到今天的全产业链生产,黄桥小提琴“琴声远扬”带来诸多启示。

诚如一些弦乐器有主弦、副弦之分,在产业链中,自然也有主角、配角的区别。企业发展之初,往往是以配角身份挤入产业链,以配套生产求得生存之地。而从“配角”跻身“主角”,则要经历艰辛的蜕变过程。就像一把小提琴的制作过程一样,木头要经过三年风干才能进入烘房,加工成木板而后经过多道工序制作成小提琴。经历“风干期”的等待、多道工序的锤炼,木头才可能变身为提琴。从最初办乐器作坊,为上海提琴厂配套生产五毛钱一个的琴头和一块钱一支的弓杆,到与上海提琴厂联营,借助对方的资源优势实现技术和管理的革新,再到不断钻研创新打开国际市场,从甘当配角到跻身主角,黄桥小提琴至少闯过了“三道关”。

其一,技术关。从百元、千元的学习用琴到上万元的高端琴,区别就在于技术含量。技术创新是企业走出低端市场的出路。曾经,黄桥小提琴制作水平低,整个产业遇到瓶颈,后来,通过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革新,黄桥首创了对提琴木料处理的新技术,提高了效率和音质,使小提琴品质得到大幅提升。制作小提琴如此,其他产业也是一样:只有通过转型升级,有的放矢“补短板”,在材料和技术上不断钻研创新,创新工艺技术,实现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才能提升产品质量、树立品牌,在竞争中赢得优势。

其二,人才关。产业发展关键要靠人才。就黄桥小提琴而言,正是老牌企业中走出了一批批能工巧匠,才能成就星罗棋布的乐器品牌,共筑产业基石。产业发展需要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老一辈创业者,也需要年轻手艺人。他们思想解放,善于学习,勇于创新,能够紧跟技术革新,瞄准高端市场大步前行,逐渐成为行业技艺提质的中流砥柱。产业要更好地“琴声远扬”,必须进一步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做好人才“传帮带”,打造一支掌握绝技绝活、擅长基础工艺的工匠队伍,以人才链之“强”,激发创新链之“活”,托举产业链之“优”。

其三,营商环境关。产业发展依赖于环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经过多年发展,黄桥提琴的制作形成了全产业链,周边乡镇也出现了相关配套企业,这些都得益于当地以优良环境打造“爱乐之城”。从发展提琴文化产业到举办国际乐器演奏日,从孵化更多技能大师工作室到培养更多本土中高级以上的制作师,构筑起产业发展的强磁场。这启示我们,推进产业发展,必须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在财税金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方面出台更多有效举措,助力产业发展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像黄桥小提琴一样,各地“不知名的知名产业”还有很多,比如,浙江诸暨的淡水珍珠产业、山东曹县的汉服产业、河南许昌的假发产业等等。各地的资源禀赋千差万别,发展方式没有标准答案,但各地“闯关”方式也有类似之处:以创新迈过技术关、以培育迈过人才关、以呵护迈过环境关,才能实现从“默默无闻”到“琴声远扬”的转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