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出自社区工作人员的“小笔记”,竟变成集中医学隔离点数据员的“上工宝典”?

该笔记的主人叫夏冠琦,是上城区闸弄口街道春晖社区党委副书记。不久前,他刚承担了14天集中医学隔离点的数据员工作。

哪些人员可以解除隔离、何时解除隔离、集中医学隔离点是否还有空房接收隔离人员……数据员就像是集中医学隔离点的“信息中枢”,所有进出人员信息在这里交汇。

今年4月17日是夏冠琦第一次进驻集中医学隔离点。“进驻前,街道给‘零基础’的我培训了主要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但是时间紧任务重,有些内容不太好消化。”第一天,他在工作中就有一些迷茫,“实战和理论还是有点差距,操作起来磕磕绊绊。”

接收、解除隔离人员以及填写并报送房源数量报表——这是夏冠琦每日数据工作的主要内容。从上午有房源开始,区疾控会不定期派单下来,他要做好接收隔离人员的前置工作以及接收后的纳管工作;而核实好解除隔离人员名单后,他还要一一通知本人以及其所属街道社区,并安排这些人员在离开当天进行环境采样和核酸双采。

初来乍到的他,当天下午才理出次日拟解除隔离人员名单,恰逢人员较多,有近50个人,涉及5个街道。“等每个街道向社区传达解除隔离人员的信息,再由社区一一反馈其管控措施,并告知我们是派车来接还是继续酒店隔离或自行离开等,已经到了当晚9点左右,对当天完结数据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

夏冠琦发现,数据员的工作无比精细,却并没有一个可供参考和执行的操作规范。“新一任数据员到岗,几乎都存在一个自我摸索的过渡期:怎么操作最方便?哪些问题是容易错的?哪些信息需要归档?”他想,如果能有一份可参考的指南,“教”大家上手就好了。

于是,夏冠琦一边忙着紧张而繁重的数据员工作,一边开始勤快地记起“小笔记”,将工作心得和小技巧归纳梳理出来——

比如,大部分报表每隔两个小时要更新一次,每天早上9点和下午6点内部进行数据播报。晚上十点左右若没有新的接收人员,要与医疗组核对底表,可提前整理好次日拟解除隔离人员名单发到群里,以避免出现他第一天到时由于报送太晚造成的反馈至深夜的情况;

再如,房源表排好后需纸质版留底一份,另一份给酒店前台。因为,隔离点酒店大厅和前台是分开的,人员信息和安排的房间号码交给酒店大厅更直接有效,而且大厅接待人员工作期间是一直戴着防护面罩,字太小,隔着面罩容易看不清楚,且操作手机不便,因此用纸质版的单子最好,字体还要大点……

“每天都要工作到半夜,第二天一早五六点又开始了,我们是24小时随时待命状态,一有紧急任务就需要马上处理。最忙的那几天我每天只睡了两个多小时,因为忙着通宵接收隔离人员。”即使工作强度如此之高,夏冠琦也没放弃整理笔记,因为多年的基层社区抗疫经验令他深刻领会到,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化操作流程,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

他花了5天时间,一口气完成了一份共2582字、含16张系统操作配图的《集中隔离点数据员操作指南》,此后,他又根据实战不断修订完善。这份《指南》从数据员的三方面主要工作“接收”“解除”“报表”着手,对操作步骤、人员对接、文件归档、数据上传等环节尽数写明。

“这份《指南》让我看出了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闸弄口街道二级调研员吴寅作为该集中隔离点负责人对夏冠琦赞不绝口。据吴寅透露,夏冠琦进驻的集中医学隔离点从3月开始至今,数据员已轮岗了5个人,每14天要轮岗一次,这份《指南》最大的作用就是通过一种模式、一套标准让数据操作流程更规范、信息更透明、效率更提升、服务更及时,“可以更好地帮助新手适应和尽快投入工作,避免一些常规性错误,避免了每次轮换初期出现紊乱。”

接班夏冠琦的,是董家社区社工徐文涛。他在进驻集中医学隔离点前就拿到了这份《指南》,“从前期培训的时候,我已经开始熟悉里面的内容,这样可以让我尽早熟练掌握业务,避免初来乍到的慌张和焦虑。”

据悉,如今,夏冠琦的这份《指南》已在上城区各集中隔离点推广使用。而闸弄口街道目前正针对夏冠琦1.0版本的《指南》做进一步完善,争取能尽快推出更为全面和实用的2.0版本。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