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国胜 张忠德
本报通讯员 谭明堂 宫泽震
【资料图】
“目前,市区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全覆盖,厨余垃圾分类收集率达22%(省内标准20%),回收利用率38%(国家标准35%),全域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5月23日,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召开,青岛市亮出垃圾分类“成绩单”,跑出生活垃圾分类“加速度”。
垃圾分类,市民的“习惯养成”是关键。为让市民会分类、愿分类,青岛市坚持党建统领,推动形成全民参与的垃圾分类工作格局。“目前,青岛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连续5年将垃圾分类列入市办实事,形成了完善的工作推进机制和资源要素保障体系。将垃圾分类纳入社区工作清单、党员‘双报到’事项,整合社区、物业、居民和志愿服务组织等各方力量全面参与。”青岛市副市长解宏劲介绍。
西海岸新区名嘉汇小区是此次工作现场会的观摩点之一。在这个小区,66岁的退休老党员高萍是出了名的垃圾分类“达人”。自2017年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以来,在她的影响下,名嘉汇小区已组建起一支10余人的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辐射带动周边5个小区。名嘉汇小区入选了“青岛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五星小区”。
结合文明城市创建,青岛市坚持宣教并举,推动垃圾分类融入日常。截至目前,青岛在全市设置垃圾分类宣教中心54个,将垃圾分类纳入校本课程,600名专业的“星火讲师”进机关、进小区、进学校开展主题宣传,市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98%。
为激发市民群众垃圾分类的自觉性,青岛市坚持激励约束并重,各地探索出“红黑榜”“积分兑换”等自治制度。“小区设置了‘红黑榜’,我们要是再不好好分类扔垃圾,都不好意思出门。”西海岸新区辛安街道铁路小区也是此次的观摩点,67岁的社区居民王爱娥一边说着,一边将手里的几袋垃圾分别丢进不同的垃圾桶。
“垃圾分类做得好,可奖励一定期限的免费停车。如果错误分类超过两次,会被在小区业主群公示。这办法特别出效果,分类正确率一下提高了30%。”铁路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马明森告诉记者。
“习惯养成”是源头,集运则是过程。以更精准、更高效为原则,青岛市正在加快建设“数据可感知、管理可量化、成效可评价”的全场景和全过程、全链条垃圾分类集运体系。
依托城市运管服平台,青岛市高标准建设垃圾分类应用场景,汇聚收运线路、处理设施等基础信息3.6万条,形成垃圾分类“家底一个库”、运行管理“显示一张图”、问题处置“全市一盘棋”。通过智能监控和智能称重等技术,青岛市对4000个投放点实时监测,对全市268条厨余垃圾分类收运线路、1.3万个收运点位作业情况自动考核,对全市6个处理园区实行云上监管,实现从人员跑腿向数据跑路转变。垃圾运输车辆则全部安装实时监控设备,“芯片识别”模式对混装混运自动识别生成处理意见,成为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在线监管能力显著提升。
以西海岸新区为例,自2021年起,该区以城市云脑为载体,搭建了城市管理“一网统管”平台。依托该平台,西海岸新区实现了“公交式垃圾收运”,将238辆分类收运车、260条收运路线全部纳入系统监管,实行定车、定线、定点、定时收运。
“收运车和垃圾桶上都安有识别装置。”西海岸公用事业集团固废直运公司经理刘志光介绍,“当识别出收运车辆类型和垃圾桶类别不匹配时,就判断为混装混运。违规作业的车辆号牌、收运类别、收运点位等信息将实时发送到系统,并自动生成整改通知书,下发至相关的作业单位进行整改。”
末端处置是垃圾分类的最终环节。青岛市坚持全域统筹、城乡一体,“十三五”以来,新建焚烧和餐厨垃圾处理设施11处,焚烧处置能力达到8700吨/日;厨余垃圾处置设施实现全市布局,处置能力达1390吨/日,能满足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需求,多个处置园区成为降碳减排、资源回用、科普教育的生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