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暑假,作为老师,正好有时间“复盘”一下上个学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上学期的一次语文课上,接近尾声时,我觉得效果不好,下课前让学生对这节课进行评价。蔡同学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看着我,若有所思。我看出了他的顾虑,便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他如释重负地说:“我觉得这节课没完成目标,不像语文课。”旁边其他学生也频频点头。我为之一惊,感觉惭愧的同时,也感到欣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此前,面对学生之间分层差异的加剧,我已然焦头烂额。如何有效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让优等生“吃得饱”有发展,学困生“吃得到”不掉队?如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获得成长?针对学生说的“不像语文课”问题,遵循学习科学友善用脑理念,我对课堂进行了一些调整。

同质化分组,激发参与动力

以前教学我按照“异质异构”进行分组,每个团队中有不同学习层次、不同性格、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以实现相互促进。但学生分层现象加剧后,出现团队展示时学困生明显更加力不从心,经常“拖后腿”,被优等生嫌弃等问题,有时用“嗤之以鼻”形容都不为过。如此一来,学困生逐渐被小组“隔离”,积极性和自信心更受打击,学生分层愈演愈烈。

于是,我尝试了友善用脑课堂提倡的“同质异构”分组——将学习成绩比较接近、但思维类型和认知倾向不同的学生分为一组,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形成良性发展。我把班级学生分为“起航组”“领航组”和“远航组”,寓意老师相信他们和自己相比一定会飞得高,飞得远。其中,我重点关注“起航组”,及时帮助他们,一旦发现学习成果,就创造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找回学习乐趣,实现自我成长。这一改变,让之前很少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又露出罕见的笑容。“领航组”基本能够完成任务,没有了优等生的对比也找到了自信,我要做的是在他们需要时扶一下。挑战性任务更多留给“远航组”,激发他们的斗志,让他们承担“小老师”功能,带动全班同学思考向深度和广度迈进。

差异化赋分,保障公平竞争

活动化学习的课堂上,会对学习活动完成情况进行赋分,活动对应的任务难易不同,分值也会不同。如果按照常规赋分,同质化分组,显然起航组具有绝对弱势,肯定滞后于其他组,这样他们就没有了赢的动力。领航组赢得毫无悬念,也没有了成就感。因此,从公平和更好调动各层次小组之间竞争角度出发,我尝试着完善和改进规则,进行同样任务的差异化赋分。比如,完成基础性的简单活动,起航组可以得2分,而领航和远航组只能得1分;领航组帮助其他小组可以得到2分,远航组则得1分。

差异化赋分,一方面拉平了学生自然水平差异带来的课堂学习成果展示差异,营造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在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动力的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相互学习、彼此理解、互助成长的优良品质。

形成性评价,促进自主成长

形成性评价是友善用脑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另一方面促进学生不断检验、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进程,获得能力的提升。每个活动都有明确的学习规则,学生依据规则开展团队活动,也依据规则进行学生间的自主评价。

在友善用脑课堂上,经常会听到学生之间这样的对话:“我不同意,因为……”“我认为他们组不能得分,因为没有做到规则中……”“我觉得,还可以有别的思路……”

课堂评价是学生依据规则深入思考后得出的独立判断,也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生动体现。积极正向反馈、评价有助于学生完善思路、加深理解,提升效果。一次、两次、三四次,长期下去,学生自然就会获得思维发展、能力提升、素养生成。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开篇中学生利用学习目标评价教师教学的一幕。

刚接手蔡同学所在的这个班时,有10个左右的学生不喜欢上课、不爱写作业,现在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可以主动参与课堂、进行深度思考,而且在学校各类活动常常可以看到他们自信的身影。至此,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我们老师充分地尊重和相信学生,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学生一定会带来“拔节”成长的惊喜。

(作者系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中心小学教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