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8月21日,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的第二期CAA“企·话”沙龙—未来网络在沈阳举办。本次沙龙聚焦“未来网络”,多位院士专家与政、企界人士共同商讨未来网络发展大计,加快未来网络产业培育发展,构建自主可控开放的产业链供应链,塑造我国未来产业的新动能新优势,成为助力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
未来网络与人工智能关系密切“ChatGPT的横空出世给人工智能和互联网带来了颠覆性的挑战,未来网络与大模型的发展具有密切联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郑南宁表示,如今,大模型已经渗透进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它不仅可以为人们解答疑惑、决策咨询,更重要的是能创造出新的产业价值,也将会为未来企业发展乃至人才培养,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东北大学副校长唐立新表示,互联网应该成为企业发展的必需品而非奢侈品,企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互联网的加持;企业在面对“卡脖子”问题时,应充分发挥制度的优越性,把企业上下游布局好,通过利用互联网这一自主可控载体,将产业更好地带动起来。   “我们目前面对的产业体系,应该是构建制造工业循环系统,而这离不开工业互联网,只有通过互联网才能实现数据畅通、实现信息化,突破‘卡脖子’技术,突破单边底线。”唐立新说。   “未来网络是一个综合交叉学科。”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副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俊龙谈到,未来网络涉及网络建模和网络制条,希望可以用人工智能技术中的人工智能模型软件对未来网络进行优化。另外,未来网络可以提供优化人工智能的训练过程,不管在工业应用还是车联网应用,都可以利用分布式训练在人工智能算法里提供一些契机。   “未来网络和ChatGPT是我们应该重点研究的两个新技术。”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副秘书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高会军认为,要充分发挥未来网络和人工智能在自动化中的作用。要充分联动高校科研院所,共同解决企业面临的共性技术难题,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由此,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志刚在会上提出,沈阳是东北地区教育资源集中地,人工智能推动了产业和人才之间的有效配给。希望众多院士专家与本土企业,能够从需求和实践角度,碰撞出新的机遇。 开启企业转型升级新思路会上,与会嘉宾围绕传统企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未来网络的企业布局和人才培养等议题进行了深度交流和探讨,同时根据各自企业的实际情况在新模式、新技术上分享经验、交换意见。   “在未来网络的发展中,人才是关键要素,更需要政产学研各界的共同布局。”中国自动化学会荣誉理事、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曲道奎提到,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传统企业转型离不开网络化的支撑,不仅要不断提升自身产品的功能和技术,还要制造符合未来发展的数字产品;对于未来网络产业的人才培养,要从增量人才和存量人才两个维度综合考量,既要不断创造新的平台,吸引更多的人才,也要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存量人才的技能水平。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研究院院长刘聪阐述了3点关于“未来网络”的想法:首先,ChatGPT用统一模型带来了技术的飞跃,它以语言认知为核心,成为带领我们通向人工智能的曙光。其次,大模型并不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在,需要看问题适不适合通过大模型解决。第三,大模型对网络训练、推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BB贝加莱工业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市场技术总监宋华振认为,目前未来网络还没有在产业中将IT网络和OT网络进行融合,同时数据建模有着不确定性。他提出,可以基于物理建模,通过数据、AI基础方法进行参数优化,或者利用新的公约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在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曾新潮看来,新技术从提出到企业的落地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很难有机会赶上热点。工业互联网在工厂中一旦建成投运,很少被更改或替换,这就对技术了提出了高可靠、高可用,性能上留有充分余地,未来能用、可用的要求。因此,“通过在网络技术一线的体会指导新技术的真正落地,任重道远。”   鞍钢集团信息产业公司首席专家刘佳伟谈到,鞍钢在数字化产业实践中已用到了未来网络,将5G网络、TFN技术、云化技术相融合,实现对工业控制领域的革新、解决“卡脖子”问题,会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流过程,如何通过标识解析赋能废钢产业链,运用好双链融合技术,对于钢铁行业在未来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   沈阳当地企业代表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郑浩认为,传统机械制造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如何更好地实现设备互通与人机结合,不仅需要科技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刻苦研究,还需不断强化对产业体系的底层理解。

(责任编辑:王丹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