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常熟高新区20年来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从一片低洼农田蜕变为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新城,从几个零散工业园整合为常熟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如今,这里是常熟市科技创新策源地、产业集聚新高原、南融苏州核心区。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资料图片)

回望20年创业之旅,在“从零起步”的初创开荒阶段孕育的“常昆精神”“东南速度”,至今仍然激励着常熟高新区干部在谱写美丽常熟建设新篇章的征程上逐梦前行、再创佳绩。

创业之旅始于2002年7月。当时,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由虞山镇昆承工业园、沙家浜镇常昆工业园、古里镇古里工业园3个园区整合组成。在常熟东南一隅,一个全新的经济开发区从此崛起。

东南开发区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全力增创产业特色,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在我国苏州、上海和日本大阪等国内外城市设立招商联络处,拓宽招商范围。一批敢闯敢为的年轻人怀揣着梦想,组建了东南开发区最早的一批招商团队。为了拉到高质量的投资项目,他们走南闯北,四处征战。

凭借锐意创新、敢为人先的坚定信念,东南开发区在全市走出了干部作风和效能建设的“东南速度”。2003年5月,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常熟东南开发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当年,开发区载体建设全面推进,实现在建各类道路总长96.5公里,累计建成主干道42公里,次干道和支路40公里,拉开了发展框架。同时,招商引资初见成效,新批外资项目15个,合同利用外资3.04亿美元,注册资本1.25亿美元,利用内资超20亿元。区内正在开工建设的项目达70多个,总投资达22亿元;累计投资企业达到233家,其中外资31家,内资202家。

经济发展,项目为王

此后,人们又见识了神奇的“东南速度”。2004年3月,东南开发区首个日资项目——常熟恩斯克轴承有限公司落户,拉开了日资项目集中落户的序幕。2005年,丰田汽车仓储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有意在华东地区投建分公司,在考察了包括常熟在内的多地后,丰田被东南开发区专业高效的服务与开放包容的创新政策所感染,决定将项目落户东南开发区,并在不久后又将位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总部迁到这里。

也是在这一年,东南开发区与德国大陆汽车集团结缘。当时,德国大陆汽车的项目考察经理已走遍全国10多个沿海省份的国家级开发区,当时作为省级开发区的东南开发区没有太大优势。然而,东南开发区不仅给予项目方更好的产业优惠政策,更注重与对方感情上的联络,让这位经理深刻地感受到了常熟人的友善与热情、合作的决心和诚意。最后,他决定向总部推荐把项目落户在这里,从而推动德国大陆汽车成功落户东南开发区。

由此,以丰田汽车、大陆汽车等为代表的最早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相继在东南开发区落户,为外资企业的快速集聚和提档升级创造了良好开端。在这个时期,东南开发区招商局面也全面打开,经济效益飞速增长。2006年,开发区新批外资项目44个,注册外资5.02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1亿美元,同比增长66.5%;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0亿元,同比增长42%;完成工业总产值24亿元,同比增长838%。东南开发区走上了腾飞之路。

招商引资全面开花,科技创新也紧跟步伐

经过多年发展,东南开发区在工业经济领域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但在创新驱动方面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制约了下一步的发展。如何下好先手棋,争取主动权?东南开发区又抢抓江苏省科技镇长团在常熟先行试点的机遇,联合各大高校建成全国县级市中唯一一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东南速度”又实现了“全国首创”。

2008年10月,江苏省首个由17人组成的科技镇长团奔赴常熟,开展以“打破科教资源与县域经济的隔膜,为区域经济转型吸引更多‘创新要素’”为初衷的创新实践。刚到常熟两个月,科技镇长团团员们在调研东南开发区时,了解到常熟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痛点——缺乏科创载体。如何破解这个瓶颈成为首个科技镇长团的主攻方向。于是,一个联合派出高校共建大学科技园的构想逐渐成形。

了解到科技镇长团正有意向为常熟搭建科创载体后,东南开发区迅速行动,马上与镇长团对接载体的落地事宜。两个多月后的2009年1月,常熟就把建设省级大学科技园的报告送到了省科技厅、省教育厅。从依托某所高校到联合各大高校共建大学科技园,这个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创的做法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认可,当年3月常熟就收到了同意筹建的批复。

在科技镇长团的牵线下,常熟大学科技园成功吸引了英华特等首批创新创业企业入驻。创新载体的搭建为区域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东南开发区也逐渐摸索出一条“外部技术与本地产业高效对接”的崭新发展路径。2010年10月,常熟大学科技园正式获批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推进东南开发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战略平台。

(图片来源:常熟高新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