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处陈英凯副研究员都要赶到230公里之外的临沂市费县东蒙镇上班。作为科技特派员和脱产挂职干部,他如今的身份是东蒙镇第一镇长。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来到东蒙镇,采访到科特派与当地产业互动,为当地企业换上新引擎的故事。
上架5分钟,卖了6700单
(资料图)
东蒙镇位于费县城北部12公里处,依山傍水,这里年产粮食1500万公斤,建有千亩农业科技示范园。山东左三姐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左三姐公司”)是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
采访中,该企业负责人左百丽告诉记者一则好消息:3月12日,在山东省商务厅举办的“好品山东”直播带货活动中,该公司的石磨全麦粉上架仅5分钟就卖出6700多单,超预计数量2倍多。该产品是由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提供加工技术和品种支持的。
山东左三姐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是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图为该企业的荣誉墙。王延斌 摄
对挂职科研人员,左百丽充满着感激:“农科院挂职专家为我们引进了全麦粉生产技术,开发高端石磨全麦粉产品,同时在我们的小麦生产田里,种植的小麦也是‘济麦23号’‘济麦44号’与‘济麦55号’,合作社农户给我们提供的小麦质量大大提高,我们的产品走向了高端。”
谈到这次结缘,陈英凯提到了他的同事,在左三姐公司担任“技术副总”的龚魁杰研究员。后者是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谷物营养与质量安全创新团队负责人。
当初,龚魁杰来到企业后,摸清了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品种混乱导致产品品质不稳定,产品概念性不强导致市场定位不稳。
随后,这位科特派对症下药,给出药方:针对品种混乱问题,他们开展了专用品种示范推广,并推进适度规模种植;针对企业产品重点应用场景,确定了馒头专用品种济麦23,并开发了品质稳定的石磨馒头粉。针对产品概念性不强问题,他们分析了石磨粉的市场形象定位:全麦、麦香,以此为基础,重点引入了高端全麦粉生产技术,将石磨粉的麦香和全麦粉的麦香相结合,提升了石磨粉的全麦特性,膳食纤维含量由3.5%提升到9%以上,这使得产品具有了技术领先优势。
左三姐公司面临的问题在当地并不少见。
巨庄村位于东蒙镇最南端,常年小麦种植面积1500亩左右,由于土地分散经营,规模化程度低,品种单一、更新换代慢,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缺乏,导致生产成本高、新品种新技术难以落地,一二三产脱节,种植效益难以提升。
这是山东省农科院费县粮食产业链链长刘开昌一开始就发现的问题,也是巨庄村挂职第一村主任王旭清、张学鹏所关注的。他们认为,新品种新技术的落地转化是提高效益的第一动力,发展订单化种植是实现专用小麦优质优价的保证。
关键一招,破解种植效益差问题
沿着上述思路,科特派和挂职科研人员与东蒙镇政府推动在巨庄村成立了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使得流转土地规模已由最初的不足50亩扩大到400余亩。
他们做的第二件事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落地。为了展示新品种新技术,他们把试验田、展示田和老百姓的生产田摆在了一起,让项目、资金、专家团队在这里落地,通过这种方式做给农民看,比如碎土整平二次镇压播种技术、冬春镇压壮苗保墒技术等,结束了当地小麦不镇压的历史,让老百姓体验到新品种新技术带来的新变化。
去年在极端不利的气候条件下,这些挂职科研人员引进的济麦23、鲁原118、济麦44、济麦55等小麦品种表现不俗,济麦23大面积示范田比当地品种增产10%以上。
针对企业因粮食来源混杂导致产品质量不稳的问题,他们提出了用专用品种加工专用面粉,一个品种打造一个品牌的思路。馒头专用品种济麦23便在当地落了地。
经传统石磨低温制粉,这种面粉最大程度保留微量元素和小麦本味。同时,其采用物理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办法对麦麸进行改性,实现真菌毒素脱除、不溶性膳食纤维降解、脂肪酶活性钝化的目标,优化了专用小麦粉和改性麦麸优化配粉技术,实现了食用品质和膳食纤维含量双提升。
在山东省农科院“三个突破”费县指挥部指挥长李文刚和陈英凯的推动下,该院质标所挂职人员董燕捷博士多次赴东蒙就优质麦申报农业农村部特质农产品进行现场取样,现在已经进入正式申报程序。
在该小麦的包装袋上,一句话引起了记者注意。上面写着:良种种出优质麦,磨出好面给娘吃。这句话源自陈英凯的创意。
他认为,东蒙镇地处沂蒙山区,也是革命老区,将高品质的面粉与朴实的老区百姓情感结合起来,可为该产品走俏市场助一臂之力。事实也证明,该面粉新品种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
济麦石磨全麦粉成了企业的“新宠”,打造了山东省农科院“三个突破”战略科技创新成果催化产业提质增效的典型案例,科技入企在当地取得了扎实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