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年,在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仅仅13年后,他就率领蒙古大军劳师远征,兵锋直指位于中西亚的花剌子模。这场西征对当时的亚洲政治局势影响重大,也给后两次西征(长子西征、旭烈兀西征)埋下了伏笔。但是,成吉思汗西征的历史,在汉语史书上记录并不详尽,后世想了解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还要阅读外国史料。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成吉思汗又为何要征伐遥远的花剌子模?
成吉思汗画像
(资料图片)
讹答剌事件:一场意外的贸易冲突
《元史》虽然是“二十四史”里元朝历史的正典,但有关成吉思汗西征的记录却很简略,很多复杂的历史都一笔带过了。蒙古西征的第一站,与花剌子模对战讹答剌的前前后后,在《元史·太祖本纪》里就一句话:“夏六月,西域杀使者,帝率师亲征,取讹答剌城,擒其酋哈只儿只兰秃。”
这里的哈只儿只兰秃,就是讹答剌的守将亦纳勒术的另一个音译名,在拉施特《史集》里,其译名为亦纳勒出黑。因为翻译的来源不同,很多蒙元时期的人名都有不同的译法,如成吉思汗麾下名将哲别,也译作“者别”,元太宗窝阔台,旧译名为“斡歌歹”。花剌子模的苏丹(又译算端,与皇帝、可汗同义)扎兰丁,也曾译作“札阑丁”,在《新元史》里,其译名则为“札剌勒丁”。《元史》《史集》《世界征服者史》等史书的汉译蒙古人名,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可谓相当普遍。为方便起见,今人称呼其名,多用最常见、最简约的译法。
讹答剌位于花剌子模东部,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有高大坚固的城墙,守将亦纳勒术却是成吉思汗的仇敌。《元史》上说的“西域杀使者”,可谓语焉不详,在其他史书里却有详细记录。
按照《蒙古秘史》的说法,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原来与花剌子模“井水不犯河水”,两国甚至还相当友好。为了打通商路,成吉思汗派出一支500人的蒙古商队,跋山涉水,来到花剌子模。但守卫花剌子模东部重镇讹答剌城的亦纳勒术非常贪婪,竟然污蔑蒙古商队的人都是间谍,并当众处死他们,只有少数人侥幸逃回蒙古。成吉思汗原本还觉得这可能是误会,又专门派使者出使花剌子模,却被其苏丹摩诃末杀害。至此,成吉思汗的怒火被彻底点燃了,一场规模浩大的灭国级别的战争终于爆发了。
对于此事,晚清史学家柯劭忞编著的《新元史》,在外国列传里记录的内容比《元史》里的多,弥补了《元史》里关于中西亚国家记载不多的遗憾。《新元史》在《列传外国六·西域上》篇里,大致记录了花剌子模与蒙古交战的过程,尤其是成吉思汗出兵花剌子模的理由,记录得比较清楚,在汉文史料里比较难得:“未几,又有西域商自东还,太祖命亲王、诺延各出赀,遣人随之西行购土物,众四百食余,皆畏兀人。行至讹脱喇儿城,城酋伊那儿只克为土而堪哈敦之弟,悉拘之,以蒙古遣细作告于王。王令尽杀之,惟一人得逸归。”
这场战争的细节,也见于《世界征服者史》,这是一部13世纪的伊尔汗国的史学家志费尼撰写的著作,记录了大量汉文史料里稀缺的蒙古西征的历史。志费尼所处的年代,距离成吉思汗西征并不遥远,很多记录都很鲜活,而且他有明显的波斯“宫廷史学家”的特点,能接触大量珍稀的历史档案,但也有修辞过度、文学性太强的问题。比如,《世界征服者史》里专章讲述讹答剌之战的《征服世界的汗征讨算端的国土和讹答剌的陷落》,就用夸张的笔法,描述蒙古大军的强悍实力:“杀气腾腾,连闪电都不敢向前迈步,霹雳也不敢高声布道。”虽然这样的描述很夸张,但讹答剌城确实无法抵挡成吉思汗的大军。很快,蒙古军就击败了花剌子模人,俘虏了亦纳勒术,并将水银灌入他的眼睛,以极其残忍的方式将其处死。
攻城略地:蒙古军攻灭花剌子模
在攻克讹答剌之后,成吉思汗进军更加顺利了。他兵分多路,派手下的将领分别去攻城略地,最后会师于花剌子模的首都撒麻耳干。花剌子模一个个军事与文化重镇都陷落了,讹答剌、忽毡、不花剌、毡的、撒麻耳干……甚至连旧都玉龙杰赤都被蒙古军占领了。花剌子模的秃儿罕太后被俘虏,摩诃末苏丹的多个皇子被杀害,连他自己都不得不一路逃窜,溃不成军,最后逃到里海的一个小岛上,染病身亡。按照《新元史》的记载,摩诃末的穷途末路可谓相当凄惨:“舟至东南小岛,王忧愤,兼胸胁中塞,岛民供粗粝不能食,又无医药。病革,召其子札剌勒丁、鄂斯拉克沙、阿克沙,命札剌勒丁嗣位,以佩剑系其腰。越数日,卒,无以为殓,埋尸土中。”
摩诃末曾经也是威震一方的帝王,却在花剌子模近乎版图最大的时候,被成吉思汗突然击溃。究其原因,除了摩诃末苏丹在军事上指挥失误、准备不充足外,也与花剌子模内部不团结有关。
原来,秃儿罕太后虽然是摩诃末苏丹的母亲,却并不完全站在他的立场上,她代表的康里人的利益,与摩诃末苏丹存在严重的冲突。秃儿罕太后频频插手花剌子模的军事和政治事务,甚至还有一些才能的扎兰丁王子,也在其干预下,不能成为摩诃末苏丹的继任者。直到摩诃末苏丹临终之际,花剌子模即将灭国之时,扎兰丁才被立为新苏丹,并率领花剌子模人抵抗蒙古大军。
花剌子模的失败并不算耻辱,因为当时蒙古军的作战实力,在亚欧大陆很难找到敌手。除了蒙古军本身强大的机动作战能力外,成吉思汗在征伐金国时俘虏的汉人工匠,以及他们掌握的攻城机械,也给西征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持。
《元史》对于成吉思汗攻占花剌子模各个城池的过程,不如《新元史》记录丰富,更不如《世界征服者史》记载详细。但在13世纪的亚洲,东亚与中西亚的联系已经相当紧密了。尽管这个联系过程,早期主要是以战争的残忍形式来开展的。对此,我们不能因为其在客观上促进了经济、技术与文化上的交融,就忽视当时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的民众的痛苦。
对于花剌子模人来说,蒙古大军灭掉了他们好不容易崛起的国家,在成吉思汗西征后,本来就是多种文明叠加而成的花剌子模,并没有迎来复国的曙光,这片土地上的政权还在不断更迭,却再也没有一个庞大而独立的花剌子模人的国家了。摩诃末苏丹的继任者扎兰丁,一度以强势姿态对抗成吉思汗,甚至在八鲁湾之战里大败失吉忽秃忽率领的蒙古军,连成吉思汗喜欢的孙子、察合台的嫡长子木阿秃干,都在这场战役里战死了。这是蒙古军西征途中罕见的惨败,但这并没有给扎兰丁带来多少翻盘的机会,反而招致蒙古军更猛烈的报复。最终,扎兰丁不得不放弃花剌子模的故土,带着极少数残兵败将逃往印度。
追击扎兰丁:成吉思汗几乎攻入印度
到了战争的尾声,蒙古军也感到疲惫,但成吉思汗追击扎兰丁、彻底灭掉花剌子模的目标,并未因此而消失。
有一本元代的史书《圣武亲征录》,以简洁的笔法记录了成吉思汗的历史,虽然其作者已不可考,却留下了有关成吉思汗西征的只言片语。关于成吉思汗与扎兰丁的最后一战,《圣武亲征录》里记载:“札阑丁脱身入河,泳水而遁。遂遣入剌那颜将兵急追之,不获。”
《元史》的说法,也很简单:“札阑丁遁去,遣八剌追之,不获。”不过,《元史》关于这段历史的信息量更大,还提到了一个叫八剌的将军的名字,他被成吉思汗下令追击扎兰丁。而且,《元史》也给出了这起追击事件的结果:“是岁,帝至东印度国,角端见,班师。”原来,扎兰丁在决战中侥幸逃脱,一直逃到了印度北部,成吉思汗也派人追了过去,却见到了一个叫角端的怪兽,只好班师回撤了。这个角端其实就是古代神话里常见的甪端,但史籍里多写为角端,角端、甪端多混用,其实是一回事,就是麒麟一类的祥瑞之兽。
角端事件在《元史·太祖本纪》里没有详细记载,但在《元史·列传第三十三》里,却有相当戏剧化的记录。这一篇传记,是耶律楚材、粘合重山、杨惟中三人的合传,但主要是讲耶律楚材的生平。据其记载:“甲申,帝至东印度,驻铁门关,有一角兽,形如鹿而马尾,其色绿,作人言,谓侍卫者曰:‘汝主宜早还。’帝以问楚材,对曰:‘此瑞兽也,其名角端,能言四方语,好生恶杀,此天降符以告陛下。陛下天之元子,天下之人皆陛下之子,愿承天心,以全民命。’帝即日班师。”
原来,耶律楚材在角端事件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成吉思汗选择结束西征花剌子模,与此事有直接关联。表面上看,是成吉思汗相信上天的旨意,听取了耶律楚材的班师建议,但从其实际情况来看,虽然蒙古大军成功击败花剌子模,但其劳师远征多年,将士疲惫不堪,且远离蒙古故土,十分需要休养生息。而且,蒙古的世仇金国,以及多次激怒成吉思汗的西夏,此刻都还没被灭掉,还在与蒙古激烈对抗。从长远的战略目标来看,成吉思汗也不得不班师了,而角端事件不过是增加其班师的合理性的说辞而已。
《新元史》在《列传外国六·西域上》篇里,对于追击扎兰丁与蒙古军班师的过程,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史料:“闻其欲渡河,即夕列阵围之。晓而战,先败其右翼,获阿敏玛里克,杀之。未几左翼亦败,中军仅七百人,犹死战。太祖欲生禽札剌勒丁,命诸将环攻,勿发矢。札剌勒丁策其马,自数丈高崖投入印度河,泅水而逸。获札剌勒丁妻、子,尽杀之……寻遣巴剌、土尔台渡印度河追之,破壁耶堡,躏轹木而滩、拉火耳、费耳沙波儿、蔑里克波儿等地,不知札剌勒丁所在,攻木而滩城未下,大暑,遂班师。”
从这段史料来看,原来,在扎兰丁逃向印度的时候,其妻子与儿子都被蒙古军俘获了,而且全被杀掉了。这是前面的史料没有提到的细节。而且,奉命追击扎兰丁的蒙古将军,除了多次在史书上出现的巴剌,还有一个叫土尔台的人,但此人不见于其他史料,并未留下其他生平事迹。另外,蒙古军在追击扎兰丁的过程中,还顺便攻灭了耶堡、马踏木而滩、拉火耳、费耳沙波儿、蔑里克波儿等地,这些城市大概位于印度河以东的平原地带,具体是在今天哪些地方,由于缺乏相应的史料,已不可考。总而言之,为了扫清扎兰丁率领的花剌子模残余力量,成吉思汗曾经兵跨印度河,进入印度北部区域。但由于当地十分炎热,又找不到扎兰丁,远征已无意义,成吉思汗最终只好选择班师,结束了这次规模浩大的西征。
回到蒙古老家的成吉思汗随即准备攻灭西夏,而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以西征的领土成果为基础,建立金帐汗国。此后,扎兰丁回到故土,曾多次尝试复国,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原标题:大汗挥鞭 成吉思汗西征真相)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黄西蒙
流程编辑:U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