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碧波有长卷。


(资料图)

宜章“夜故事”已有700多年历史,入选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郭立亮 摄

色香味美的栖凤渡鱼粉。

梁可庭 廖振华 毛 钦

6月24日晚上8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于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开启一场精彩纷呈的“湘”遇非遗之旅。

山水画卷,郴州相见。在本期节目中,总台主持人龙洋和嘉宾单霁翔、杜江一起,走进湖南省郴州市郴州长卷文旅城,感受三湘四水浇灌出的独特湖湘文化,见证湖南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来自郴州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轮番亮相。“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湘昆、传统银饰锻制技艺(郴州银饰锻造技艺)、嘉禾伴嫁歌、栖凤渡鱼粉制作技艺、糍粑制作技艺(大禾米糍制作技艺)……这仅是郴州灿若星河非遗项目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从郴州主城区出发,向四周发散,各地的文化瑰宝数不胜数。它们历经千年变迁,孕育出无限可能,是那么的有趣。

地道风物,沉淀璀璨文明

非遗匠人展示郴州银饰锻制技艺。

非遗,从时光深处走来。两千多年前,林中之城郴州在南岭山脉生根、发芽。馨香祷祝、婚丧嫁娶、曼舞轻歌……人们在日升月落中繁衍生息,文化在悠悠岁月长河中蕴育激荡。

走进地方非遗富集、文化底蕴深厚的璀璨郴州,一切让人如痴如醉——

“昆曲兰花艳,湘昆别一枝。”湘昆是昆曲在南方的一个支派。舞台语言以郴州官话为基础,声调高亢、吐字有力。因吸收了一些湘南民歌小调和俚俗叫卖之声,有着相当浓郁的地方风格。

郴州银饰锻制技艺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从绘图到雕刻和制作包含铸炼、捶打、焊接、编结、洗涤等2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之高,是其他制银工艺难以比拟的。

传统银饰锻制技艺与现代文创产品融合——U盘饰品。

“北有兰花花,南有伴嫁歌。”作为传统民歌的一朵艺术奇葩,嘉禾伴嫁歌是女伴陪出嫁姑娘的一种以歌表情的活动,集诗、歌、舞于一体,全由女性用嘉禾方言土话,唱诉女子离情别绪。

栖凤渡鱼粉颇有来历,与三国名士庞统有关。米粉、鱼肉、豆油,三者取材于本地山塘田间,让鱼与红汤融为一体,做到辣而不燥、鲜而不腥最考验制作者的功底。

浩如烟海的郴州传统文化,一时说不尽、道不完。据统计,郴州目前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0个、省级非遗项目28个、市级非遗项目101个。这些先人们留存下来的文化财富,是湘南大地生长出来的风物、风情,更是“最美郴州”的载体。

薪火相传,用新意守技艺

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郴州各地用新意守技艺,碰撞出传承与坚守的火花。

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临武傩戏”,在郴州长卷文旅城举行展演活动。陈卫平 摄

传承,有历史的诉说。位于郴州市苏仙区的郴州长卷文旅城,凝练郴州非遗文化,打造12座城市体验馆,记录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是此次《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的拍摄地。一个个鲜活又古老的陈列,在每一个它所根植的体验馆里,诉说着那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

传承,有匠人的坚守。52岁的湘南民居木雕第三代非遗传承人雷依光,从11岁时开始学习木雕,在木雕的天地里博采众长,精雕细琢出湘南的岁月流年。62岁的“临武傩戏”代表性传承人王太保,自2017年起在村里开设傩戏培训班,数百人次接受培训,学习临武傩戏基本功。“栖凤渡鱼粉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吴安英,煮过的鱼粉已经超过300万份。

“嘉禾伴嫁歌”发源于秦汉间,此次亮相《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黄春涛 摄

传承,有青春的奔赴。桂阳县“90后”张海平返乡创业,带领村民把祖传的老手艺手工稻草灰水粽传承下来,为村民们打开了一条致富路。郴州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80后”教师许洁婷用手语教授大布江拼布绣课,将无声的非遗传承梦种在听障学生心中。

传承,有童心的濡染。近年来,郴州市各级部门和非遗传承人开展了一系列非遗进校园活动。安仁县、临武县组织剪纸、米塑、瑶族长鼓舞项目传承人在当地学校开展非遗教学活动。桂阳瑶歌、汝城畲族民歌、桂东采茶调,在当地中小学校开展民歌进校园传唱活动。

同时,湘赣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非遗过大年”系列活动、非遗民俗文化节等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滋润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让郴州非遗“活”得有声有色。

与时俱进,“非遗+”孕育未来

今年9月,第二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将在郴州举行。郴州不断加强非遗品牌建设,深度挖掘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工匠精神,“非遗+”等创新举措让这座城市更加有趣。

“非遗+文旅”,在广袤的湘南大地赋能乡村振兴。2月,宜章县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宜章夜故事”引入景区,吸引超6万人观看,普通小镇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旅游打卡地。苏仙区创立了栖凤渡鱼粉制作技艺工坊,开发研制出栖凤渡鱼粉系列产品,打造集鱼粉产品加工、乡村特色旅游等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产业园,年均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

安仁“赶分社”,被列入“中国二十四节气”项目扩展名录,跻身世界非遗。郭立亮 摄

“非遗+研学”,在行走的课堂里厚植文化自信。6月上旬,深圳研学团队的千余名师生走进桂阳县文化园古郡城14个非遗研学馆,解锁非遗密码,探秘“古郡”桂阳。看昆曲、汉服等精彩非遗文化展演,学造纸、剪纸、拼布等工匠技艺的传承,品尝米塑、茶艺、灰水粽等传统老味道的美食。

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爱上非遗。6月3日,北湖区小埠古村打造“非遗+剧本杀”项目,湘南邝氏剪纸、江氏手工编绳、杨氏木活字印刷、金仙寨传统药茶等非遗传承人担任NPC,游客们穿上汉服古装,实景沉浸式剧本演绎。6月20日,“国潮里的端午 非遗里的郴州”主题活动在北湖区水月洲举办,现场展示活字印刷、月峰端午竹筒粽、鲁塘砂罐·雷公粥、油山皮影等非遗项目,吸引大量年轻人“打卡”。

6月8日,“山水画卷·郴州相见”第二届湖南旅发大会专场文旅推介会在深圳举行,湘昆惊艳亮相。辜鹏博 邹尚奇 摄

在郴州,不少非遗传承人搭上网络直播的快车,为“非遗+”创造了更多可能。郴州非遗,经时间沉淀而古韵悠然,在传承革新中生生不息。它从时间深处走来,与青春双向奔赴,正阔步迈向未来。

莽山雄奇壮美似仙境。(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郴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一审:熊泊宇 二审:蒋俊 三审:王亚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