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下午,正在中国访问的日本冲绳县知事玉城丹尼,亲赴通州区张家湾镇琉球国墓地遗址进行祭拜。琉球国墓地为何在通州张家湾?对此,记者采访了大运河文史专家、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任德永。作为接待人员,他也参加了当天的活动。

琉球国墓地遗址位于张家湾镇立禅庵村


【资料图】

据任德永介绍,琉球国墓地遗址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立禅庵村子的东南面,整座墓园约五六亩地,坐西朝东,前面有溪水流过,是曾经的凉水河故道。7月4日下午前往现场时,他发现,张家湾镇政府在紧邻村子东侧修筑了平整便捷的田间小路,直通墓地遗址。

整座墓园黄土铺新、草木葱茏、庄严肃穆。“它在这里静穆地伫立了几百年,仿佛在向世人诉说中琉两国的友好故事。”他说,墓地正中的树木立着写有“琉球国墓地遗址”七个大字的标识牌,下面还有小的说明牌,写有琉球国墓地简介——琉球国墓地是清朝时期琉球人病故安葬之地。此墓地一共埋葬了琉球国贡使、官生、陈情使、都通官等14人,是全国历史上琉球国墓地中葬者的最高等级。

历史上中国的明清两朝和琉球国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据他介绍,琉球群岛位于我国台湾省与日本之间的太平洋上,蜿蜒一千余公里,总面积达三千六百平方公里。由于处于海上东北亚与东南亚贸易往来的中转站上,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所以素有“万国津梁”之称。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曾经派遣使臣出使琉球国,当时岛上只有山北、中山与南山等三个小国。明朝皇帝通过使臣分别册封了三个国家的国王,自此它们也成了明朝的藩属国。清康熙二年(1663年),琉球王国被清王朝册封并使用清朝纪年,继续向清朝纳贡。

清同治十一年( 1872年),经历明治维新的日本国力大增,便在琉球王国使臣来东京拜见日本天皇时,突然单方面宣布要册封琉球王国的国王为藩王与之建立藩属关系。清光绪元年( 1875年) 七月初十,日本政府明令禁止琉球王国“向中国朝贡、派遣使节或清帝即位时派遣庆贺使,今后藩王更替时,禁止接受中国册封”。

刊发于《人民日报》的《论<马关条约>与钓鱼岛问题》一文中提到,光绪四年(1878年)10月,清政府驻日公使何如璋向日本外务省发出照会,谴责日本阻止琉球向清朝朝贡为“背邻交,欺弱国”,是“不信不义无情无理”。光绪五年(1879年),日本政府以武力派往不设军队的琉球,将琉球国王强行解到东京,吞并琉球王国,将它改名为冲绳县。这在日本历史上美其名曰“琉球处分”。直到1887年,清总理衙门大臣曾纪泽还向日本驻华公使盐田三郎提出,琉球问题尚未了结。但日本已经把琉球据为己有,对清政府的态度就不管不顾了。琉球处分问题在中日之间成为一个悬案。

在琉球王国被日本强行吞并之后,旅华的琉球诗人林世功见复国无望、悲愤交加,遂于第二年也即光绪六年( 1880年) 十一月二十日,自杀于大清总理衙门之前,后人将其归葬于张家湾的立禅庵琉球国墓地。

历史上张家湾是中外交流重要节点

琉球国墓地为何选址在通州区张家湾镇的立禅庵村?据任德永介绍,张家湾的名字在元代就已经有了。当时负责海运的万户侯张瑄督海运至此地,后人遂以其姓氏和大河湾命名为张家湾。再往前推,此地在辽金时期因水草茂盛,曾为皇家例行捺钵(契丹语,意为行营)文化“延芳淀”的所在;附近还有著名的萧太后运粮河也由此过境,这里是通州地区捺钵文化与漕运文化的重要场所。当时元代郭守敬所修通惠河,上自昌平的白浮泉,下至通州的李二寺(里二泗)。此地有“船到张家湾,舵在里二泗”之说,指的就是自张家湾到里二泗的潞河之上,船与船首尾相接的壮阔场面。元代的李二泗就是现如今张家湾古城遗址东面的里二泗村,至今还有始建于元代的道观,明代改称为“佑民观”。

由于张家湾城的重要性,历史上位于通州区西集镇和合站村明代永乐中的和合驿,与位于通州城东门外永乐中的潞河驿,分别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和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西移和南移皆至张家湾城南的馆驿胡同,成为接待中外使节转乘的必经之所。明清之际,包括琉球王国在内的往返于京师之间或者琉球之间的贡使与学者,也必然于此上岸或乘船南下或驻足停歇。所以,历史上的张家湾是中外交流的重要节点,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他说,早在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琉球国王就开始派遣使节入明朝贡,直至清光绪五年(1879年)之间,数百年里,琉球王国的国王都由明清两朝皇帝来封赠。葬于张家湾立禅庵的琉球人,从清康熙至清光绪年间,据现有资料看共有十余人。目前,琉球国墓地仅存的一块墓碑——王大业墓碑。据专家考证,王大业当是陈情都通官,是近代琉球王国的琉球复国运动成员之一,光绪十四年(1888年)病逝于北京,成为此处墓地中埋葬的最后一名琉球王国的官员。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唐峥 校对 李立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