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一次新闻发布会,就像举办一个盛大的派对,你希望很多人都能来参加,让大家为之惊叹,所以努力让每个细节都尽可能完美,你兴奋地按下这个充满激情的产品按钮,满怀期待地享受鲜花和掌声,但结果却什么也没有发生。
能来参加企业发布会的记者少之又少,发出的电子邮件也几乎无人回复,甚至在互联网上也没能引起任何波澜。
辛辛苦苦搞了一场发布会,结果上版只有一个小“豆腐块”,“风餐露宿”、幕天席地的工作没换来好的宣传效果,反倒只有挫败感。
这是当下很多企业PR的真实写照。
为什么组织了上百名记者到了现场,结果平面媒体真正能发稿的不到20%?为什么这么大的动静,比不过精准操作的一场发布会出稿效果强?
一、切忌“雷声大雨点小”的自我感动
场面大、新闻小、影响弱,是新闻发布会的一个深水区问题,这种问题困扰了很多企业PR。特别是一些小的公司,他们发稿困难,品牌知名度低,不被人熟知,又缺乏媒体关系管理的经验,且对负面报道或负面评价没有承受能力。
以为搞一场盛大的发布会,就可为公司增加影响力,但采访了很久、提问也积极、最终静静躺在报纸边角落的,也不过是不到300字的“豆腐块”而已。
显然,没有传统媒体、新媒体关系的管理经验,是难以管理整个公司形象的,而一场发布会传播效果的好坏,又直接决定了其所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力。
媒体邀请的环节让许多企业PR深感痛苦——没有选对对应线口的媒体,导致发布会传播落空。为什么给记者发送offer,但对方不接受?记者现场到过了,采访也做了,但就是选题报不过,稿件出不来,怎样避免?
不是事先邀请的记者,却主动来寻求报道,该如何妥善“伺候”?现场媒体接待、采访组织、场面监控、流程安排引导,又该如何有序安排?
二、“会虫”撑起的大场面,终究是黄粱一梦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的经典诗句描述了令人憎恶的偷食老鼠,与不劳而获的“会虫”颇有相似之处。
会虫现象,是指专以参加各种会议谋生,骗吃骗喝骗为职业的人的现象。他们尝到利用记者身份的甜头,拿着假的记者证,穿梭于各大企业的重要会议现场,享受着免费大餐,甚至还会顺手牵羊,窃走便捷式电脑、手机等贵重物品。
上海《新闻晨报》揭露了调查行业存在的“会虫”现象,表示时下的市场数据正广泛面临"病毒"感染,目前仅上海,就有约7000个职业“会虫”,而某场新品发布会,短短30分钟,就抓了5个“会虫”出来。
会虫现象给企业、媒体圈蒙上一层薄薄的灰尘,应该如何注意防范呢?
要在大型会议中发现会虫的身影非常简单,会虫们通常都是五六十岁或者更老,标准的退休后无业人员的年纪。
他们的面容呆滞而木然,扫荡资料的动作和过程就好像他们挎着菜篮子在市场中捡别人扔下的免费的剩菜一样,执着而高效。资料扫荡一圈后,他们会昂首阔步地走进会场,选择一个最好的座位坐下。
公司有限的市场经费经常就这样一大部分都浪费在他们身上,而往往因为他们来得总是比其他人早,真正有价值的客户反而因为座位全满而找不到座位,甚至无法进入会场。
避免“会虫”偷吃“我黍”,一要从简办会,把本不宜规模大、时间长、花钱多的铺张会议减下来;二要多办高质量会议,把会议的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搞上去,无论是哪种方法,其核心是加强会议的管理,缩小“会虫”生存空间。
三、如何避免场面大、新闻小以及“会虫”危害?
现实一再证明,如果事前功课不到位,诸如对媒体调性、记者性格、写稿风格不了解,预先沟通不充分,发布会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最终导致发布会现场很华丽,但传播效果却很差,场面大、新闻小、影响弱,远远低于预期效果。
为了解决以上种种问题,云发布推出了“媒体邀请与采访接待”服务,帮你迅速找准对口媒体,准确把握出稿方向,最大化发布会的曝光度与影响力。
牛媒云发布团队拥有丰富的发布会策划与执行经验,从脚本策划、主持、媒体邀请与接待到新闻手册的编订都有一套系统的方法论。
全面覆盖媒体资源,全国各地各主流媒体记者均可邀请到,覆盖900多家报社和杂志,10万多名记者。
其中,牛媒平台独创的“新闻助理”模式,可对每名记者的性格、写稿风格进行透彻的研究,也可通过精准沟通物色有锐度的记者,把握稿件深度与出稿质量。
针对媒体分类分层次分阶段进行沟通,定制化输出素材,形成多角度多题材报道集群,还可独创协同写作公关套路,帮助记者写稿,降低记者采写难度,准确把握媒体出稿方向。
以团队打造的老板电器烹饪的意义——美好厨房生活之旅新闻发布会为例,经过前期精心策划邀请流程,邀请了纸媒、杂志、电视台共参与媒体144家。
通过团队的努力,精准沟通媒体后,共出稿163条原创稿件,其中权威媒体转载98条,纸媒超过800字深度稿件有13条,出稿总数达261条。
此次发布会现场场景异常火爆,影响力及传播范围覆盖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广州等全国网络媒体。
可见,专业的事找专业的人,有多么重要。牛媒云发布,就是这么一个为企业搭建优质发布会的智囊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