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需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爆发力强的高增长企业,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服务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作为新经济新动能的典型代表,独角兽等创新型企业往往具有技术领先、市场超前、成长迅速、分布偏好明显等特征,是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开拓者和引领者。
【资料图】
诞生地集聚地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日渐深入,全球各地孵化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独角兽企业。报告显示,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已从2013年的10余家增长到2022年的1361家。其中,中国的独角兽企业数量约占全球的1/4,增长势头十分强劲。
过去三年,尽管受到疫情等多种因素的干扰,中国的独角兽企业仍然逆势增加了约50%。2023年上半年,全国独角兽企业新增数量为24家,占全球新增总数的90%,充分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强劲活力。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和面向全球的国际金融枢纽,上海不仅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强大的创新能力、优越的营商环境,还拥有较为发达的金融体系、较为丰富的资本市场,日益成为全球独角兽企业的重要诞生地和集聚地。梳理来看,上海的独角兽企业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鲜明特征:
一是企业数量多、增长快。
2022年,上海共有独角兽企业66家,位居全球第四,在国内仅次于北京的79家,远超深圳(国内排名第三、世界排名第六)的33家。从成长历程来看,上海超过60%的独角兽企业是从2014年后进入市场的,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快速成长,如百度旗下的小度科技、曾获得超15亿美元战略融资的东久新宜、今年成功在上交所上市的南芯科技等。
一定程度上,这证明了上海在优化营商环境、培育新经济新动能、强化城市核心功能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二是以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市场驱动型为主。
从产业分布来看,超过一半的独角兽企业诞生于上海颇具优势和特色的“3+6”产业体系。其中,人工智能类企业占上海独角兽企业总数的12%,集成电路类企业占比11%。滴滴自动驾驶、依图科技、斑马网络等,均已成长为国内相关行业翘楚;作为国产电源和电池管理芯片的领先企业,南芯半导体历经8年发展已成为国内领先的电源及电池管理芯片供应商。
从细分领域来看,互联网和科技行业是上海独角兽企业最为集中的领域。相较而言,深圳更偏重智能硬件,主要集聚基于科技创新的技术类独角兽企业;北京的独角兽企业多涉足电子商务、文化娱乐和互联网金融;杭州以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为主;上海则以电子商务、人工智能和文化娱乐为多。这几座城市的“互联网+”特征明显,培育了众多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市场驱动型独角兽企业。
三是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作为具备强大创新能力和巨大成长潜力的企业群体,独角兽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技术变革的新趋势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表现出强烈的科创属性。
近年来,上海独角兽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呈显著上升趋势,已超过70%。可以说,高新技术企业日益成为独角兽企业的主流,独角兽企业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与之相伴,技术先进性使企业获得高额回报,技术成熟性使企业获得产业成长能力,技术市场性使企业获得内外部聚集效益。独角兽企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推动产业变革、打造新兴产业的先锋。
例如:2022年新晋的独角兽企业英矽智能,是2019年成立、由人工智能驱动的“端到端”创新药物研发公司,现已成为AI制药领域的头部企业;成立于2020年的沐曦集成电路,致力于为异构计算提供全栈GPU芯片及解决方案。
四是“逐资源而居”。
从空间分布来看,上海的独角兽企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中心城区偏好,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范围,并以黄浦江为界形成两个主要集聚区:一是浦西以内环为主要区域的核心集聚区。徐汇、长宁、杨浦等科创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独角兽企业密度更高。二是浦东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中心所形成的次核心集聚区。
一般来说,中心城区有相对更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相对更好的基础设施条件、相对更快的政策响应速度和相对更便利的创业服务,可以为独角兽企业提供更优越的营商环境。
近年来,伴随上海独角兽企业数量增加和城市整体创业环境提升,相关空间布局开始出现扩散趋势。但总体上看,以独角兽企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空间分布上受集聚经济影响较深,容易形成区位选择上的路径依赖,导致集聚区产生锁定效应,集聚程度不断加强。
梯度培育分类支持
应该说,随着城市核心功能的不断强化和综合营商环境的日益优化,上海对全球独角兽企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但与被誉为独角兽之都的旧金山、世界排名第二的纽约这些全球头部城市相比,还存在差距和不足。
数量上,旧金山和纽约分别有独角兽企业181家和126家,是上海2倍至3倍。规模上,全球前十大独角兽企业,中国共有5家企业上榜(估值最高的字节跳动高达13800亿元,最少的菜鸟网络近2000亿元),却没有一家来自上海(上海估值最高的小红书仅1000亿元);在中国前十大独角兽企业中,也没有上海企业入围,而是北京、杭州、深圳、东莞、广州的企业。
从增长态势上看,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国内头部城市的独角兽企业增长总体保持稳定,但广州、苏州、南京等城市日益“觉醒”,上升势头十分明显。例如,广州作为去年国内独角兽企业数量增长最快的城市,一年之内增长了近3倍,并突破性地孕育出广汽埃安这一超级独角兽。
独角兽企业是新经济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十四五”时期,上海明确了“梯度培育、分类支持一批潜力型全球500强、高估值独角兽企业”的目标。近年来,围绕培育扶持一批具有创新支撑、典型带动、示范引领作用的标杆性中小企业,上海不断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以重点双创企业作为经济活力引领、专精特新企业作为产业动力支撑、挂牌上市企业作为企业实力典型的梯度培育体系。
凡是创新成果层出不穷的地方,必定拥有生命力旺盛、根植力强的创新生态。下一步,要加大独角兽企业培育和服务力度,着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有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协同发力,助力更多创新型企业脱颖而出、发展壮大。
一是主动挖掘培育,充实完善独角兽企业服务名单,重点发现和储备掌握“独门绝技”“硬核科技”的企业。
建议探索成立独角兽企业赋能中心,设点建立上海市独角兽(潜力)企业培育基地和服务工作站,广泛链接政府、投融资、第三方智库、大企业、科研院所等资源,按照“发现、培育、服务、链接”路径,更好助力初创企业心无旁骛、加速成长。
二是加强创新服务,建立常态化的管家式服务机制和服务队伍,协调解决独角兽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链接各类创新资源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市场化服务,推动其加快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领军型企业。
三是精准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强化独角兽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独角兽企业在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承担更多国家和市级重大科技项目。
同时,有必要加大对独角兽企业的资金支持,成立致力于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创新的创新投资母基金,并设立人才与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天使投资和种子投资专项基金,为相关企业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提供更有力的资本支撑以及人才赋能。
此外,可推动有基础有条件的重点区域围绕主导产业建立独角兽企业聚集区,面向全球吸引独角兽及其生态链企业落地布局,对购置研发和生产用地、在沪新增布局项目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