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突击队’、勇做‘生力军’,在广阔的乡村天地为‘百千万工程’贡献青春力量!”7月7日,2023年广东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出征仪式在广州举办。

活动现场。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每年不少于3万名大学生入县下乡


(资料图)

据介绍,突击队行动每年将组织不少于3万名优秀大学生入县下乡,选聘不少于1000名专家作为突击队导师。“三年内,突击队将打造1000个精品示范项目,第一年实现全省县(市、区)、中心镇和特色镇全覆盖,第二年实现所有乡镇(街道)全覆盖,第三年大力推进强县促镇带村。”团省委有关负责人介绍。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项目供需对接平台,实现校地双方供需项目自动匹配。”团省委有关负责介绍,一方面以全省122个县(市、区)、1609个乡镇(街道)、2.65万个行政村(社区)为主体,由基层结合实际,提出大学生团队“跳一跳能够得到”的具体要求,在对接平台“出题发榜”;另一方面,依托全省高校,建设一个涵盖岭南特色农业、海洋经济产业、特色制造业、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专业支撑的项目库资源。

据介绍,目前已有1275个县镇村高质量发展需求登上项目对接平台“需求墙”,38万人次登录平台对接需求,2358个高校学生团队参与需求竞标,共收到1735条结对成功申请。

五个省级专项各施所长

此前,首批100个优秀示范种子项目已经播撒在南粤乡村的各个角落,在青年学子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高校—县区”结对签约,确保项目精准对接、长期服务、考核实绩、确保实效,结对破解县镇村的实际产业难题1480个。

目前设置的五个省级专项各施所长,正在为乡村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我是乡村绘画师”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发掘乡村文旅资源;“我的乡村实验室”扎根产业一线,开展技术攻关;“我为土特产穿潮衣”打造创意农产品包装,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我是乡村‘智’理人”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打造乡村新风尚;“我是农村新‘媒人’”发掘推广乡村文化,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一个个生动案例在南粤乡村大地上演

“经过大量理论推演、实验验证,我们创新开发出了一种全新的‘冰片包埋生产工艺’,成本减少90%以上,设备投入减少98%。”华南理工大学“梅”利乡村团队代表范鹏辉同学说。

据介绍,他们团队与梅州市平远县石正镇结对,帮助当地梅片树产业的发展,已经实现了梅片树的无性快繁、高效提取纯化和高值化应用。项目成果直接带动在册脱贫634人,间接带动农户3265户,提供3000多个就业岗位,实现了户均增收2万元的目标。

“哪怕是丰收年,最苦的还是渔民,我清楚地记得当时金鲳鱼的收购价只有12元/斤。我想帮助他们,那是我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来自广东海洋大学的蔡梓涵同学说。他所在的“鱼”翁得利团队走进湛江市徐闻县,开展实践调研、技术研发,突破了各项技术难题,通过制作预制菜助力金鲳鱼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他们探索出了一套可复制的“高校+团队+公司+基地+农户+电商+服务”的产业新模式,项目试点运营至今,金鲳鱼产品利润提高119%,意向合同突破10万元,签订战略合作企业8家,辐射合作社4个,平台运营技巧和保鲜技术惠及超500人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