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不间断值守,定时对楼梯、楼道消杀,一天两次测温,照顾隔离人员的起居,及时清理转运医疗垃圾,按时完成核酸采样……
这些看似简单却又充满风险的“规定动作”,是张店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医护人员王燕青、刘奕辰的日常。
自淄博本轮疫情发生以来,他们“逆行而上”,穿行在最需要呵护的群体之中,选择与方向未知的病毒,来一场正面交锋。
防护服之下,没有人看清他们的样貌,唯一记得的,可能只是一样的“大白”背影。
“这就足够了。”她们回应。
通过防护镜后面微微弯起的眼角,似乎能看到。
她们,是在笑吧。
闻令而动同心同在
3月14日晚,淄博市骨科医院·淄博市第七人民医院内科医生王燕青接到赶往隔离点值守的紧急通知。
闻令即动!在与同事做好交接后,王燕青与家人匆匆告别。
14年的工作经验,王燕青自然明白去隔离点工作意味着什么,又将会面对什么。她刻意轻描淡写地向家人介绍着自己的任务,脑海中又在快速预演着需要注意的各个环节。“没有犹豫,也来不及犹豫。”王燕青说,“那里现在更需要我……”
进驻隔离点,王燕青和隔离点其他医护人员一样,开启了“24小时无定时”工作模式。“第一天到,已是晚上11点多,因为人手不足,当天按照疫情防控要求,我们对楼道进行消杀、核酸检测等,忙完已是次日凌晨1点多。”她说。
而这之后的每一天,清晨5点钟,王燕青就已经起床,完成简单洗漱,开始了一天紧张的工作。
6:00,核酸准备工作完成,她开始逐户为隔离点人员做核酸检测,做完之后已是上午9:30左右。来不及休息,王燕青接着投入到新的工作任务中,直到中餐发放完毕,收拾餐盒、分类垃圾、消杀完毕,已是下午2:30。此时,王燕青和她的同伴才有空脱下防护服吃午餐。
而在此之前,尽管汗水湿透了后背,脸上也因长时间穿戴防护用品留下深深的印记……对于这些,王燕青并未放在心上。因为他们知道集中隔离点工作性质特殊,要求更严,需要时刻值守,一旦有任何突发情况,就要立即响应……
“这是我们职责所在。”面对庞杂的琐碎事务,比起个人感受,王燕青更在乎的,是工作中是否存在每一个容易被遗漏的细节。除了了解隔离人员的身体状况,处理日常琐碎,心理疏导也是一项重要工作。每当有人员出现焦虑情绪时,王燕青就会第一时间出现。
现身说法是她的“秘诀”。“我也有孩子,有家人,也和你们一样都被隔离着,你们有什么需要尽管找我,我尽全力帮助大家……”王燕青说,将心比心,才能带来情感上的同频共振。
确实,已经离开家9天了。王燕青也挂念正在上网课的儿子,但因为工作带来的时间差,她多是通过爱人“探听”孩子的近况。不过,对她而言,这也恰恰是她工作的动力来源之一。“去隔离点时,孩子和爱人都对我说,放心吧!我要好好表现,不让他们担心……”王燕青说。
和王燕青有着相同经历的,还有同是淄博市骨科医院·淄博市第七人民医院的护士刘奕辰。对于“90”后的她而言,投身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从事服务保障工作,还是第一次。
高强度的工作,极短的休息时间,巨大的精神压力……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刘奕辰并未被吓倒。即使面对因情绪不好不配合工作的隔离人员,刘奕辰也总能迅速打起精神,耐心疏导,让隔离人员情绪逐渐稳定。“坏情绪是会传染的,换位思考的话,就能理解了。我们‘90后’都长大了,也该是我们接过重担的时候了……”作为医务工作者的她说。
一位是经验丰富的“老医生”,一位是乐观开朗的“新护士”。对这对组合,医院透露了更多信息。
“王燕青和刘奕辰是主动请战的,那时,医院还没有下达相关调派任务。”淄博市骨科医院·淄博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助理、医务科科长郝光栋介绍说。在选择隔离点医护人员时,医院遵循从优原则,选择的都是科室主力,她们在与病患沟通中也比较优秀。事实上,并且不只是她们,所有坚守在岗位的医护人员都在积极配合,家里即使有再大的困难,也没有推脱。
“王医生,今天我的情况没事吧。”
“刘护士,喝口水吧,别太累了。”
即使未见过彼此容貌,但几天相处下来,王燕青和刘奕辰的身影,已刻在隔离人员的脑海。“我们希望的,不仅是为大家服好务,更希望向大家传递一个信号。”隔离点负责人刘延刚表示,“那就是,我们和大家一直在一起,请放心。”
实际上,王燕青、刘奕辰,是隔离点所有医护人员的缩影。
且就在此刻,她们的战“疫”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