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财经》记者 孙颖妮 综合整理
编辑 | 王延春
【资料图】
今年7月的毕业季迎来了1158万高校毕业生,这一人数也创下历史新高,然而这并未给整体租赁市场带来明显高热度。
近日,克而瑞公布了7月的租售数据,数据显示,7月全国55城个人房源平均租金为33.06元/平方米/月,同比下跌0.86%,环比下跌1.07%,同环比齐跌。超五成城市租金环比下跌,同比去年同期租金下跌的城市超过六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55城中,武汉个人房源租金环比涨幅最大,领涨全国,7月平均租金为40.37元/平米月,环比上涨7.88%。
事实上,近年来,武汉的房租成本一直排在全国前列。2022年,全国房租最贵的100个城市中,武汉排在第8位,超过了天津、成都等城市。
在业内专家看来,武汉毕业季房租上涨背后,其实也反映了武汉近年来对人才吸引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来到武汉、留在武汉,带来了庞大的租赁市场。
近日,泽平宏观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3》,报告显示,2022年武汉继续保持人才净流入趋势,人才来源地更广泛。武汉2022年新增留汉大学生31.7万人,超额完成“学子留汉”工程计划。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杨卫在参加论坛时也感叹:“现在的武汉市已经成为人才净流入的城市,在武汉本身有这么多名校的前提下,还可以做成一个人才净流入的城市,令人欣慰。”
事实上,过去很长时间里,武汉一度面临人才大量流出的困境。虽然高校众多,人才数量庞大,但是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选择离开武汉,人才流失严重。武汉因此一度被称为“被薅羊毛最多的城市”。
2021年,武汉市人社局发布的一份武汉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从2007年开始,武汉毕业生留汉就业比例逐年递减,2007年为55.3%,2008年为52.19%,2010年为50.7%,2011年首次跌破50%,仅为47.04%。而在2012年,以毕业生人数27.66万、留汉人数8.64万人计算,武汉毕业生留汉比例已经跌破40%。
面对这种情况,武汉认识到了毕业生流出比例增长将会带来的隐患。近年来,武汉采取各类举措破解毕业生流出困境,在几经迭代人才政策后,武汉如今逆转了局面,毕业生留汉比重持续提升,不仅实现了“百万人才留汉”的目标,也成为了连续多年的人才净流入城市。
智联招聘大数据显示,2021年武汉约有32.7万名大学应届毕业生,其中62.1%有意向留在武汉发展。
2017年至今,已有超200万名高校学子聚汉发展,武汉稳居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第一梯队。
从曾经的人才输出地,到开始显现出了人才虹吸效应,武汉都做对了什么?
拿出人才引育用留“真功夫”,超额完成“学子留汉”工程计划
近年来,武汉在吸引人才方面下了真功夫。
“留住大学生,才能留住未来。”为了扭转人才利用率低、人才外流严重的局面,从2017年开始,武汉启动“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买房租房可打八折、落户仅靠一证、近500家企业带头落实大学生最低年薪标准……计划5年留下100万大学生。
当年,武汉率先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放开大学生落户限制,大学毕业生凭毕业证就可以登记入户。新政启用仅一个半月就新增办理落户60960人。当年,武汉大学毕业生新落户14.2万人,是上年的6倍;大学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30.1万人,是上年的2倍,创历史最高纪录。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区域经济学终身教授曾刚向媒体介绍,武汉当时的市领导提出鼓励武汉高校的毕业生投资武汉。“这是一个观念上的改变,在此之前,可能武汉还没有真正认识到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是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2019年,武汉又出台了《关于建立完善人才工作体系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武汉黄鹤英才”计划,对于原有的各类人才计划进行了一次整合,成为“武汉英才”的2.0版本。
也是在这一段时期,武汉在建设人才体系建设上发生了思路转变,更加突出产业导向、用人主体导向以及市区间的协同。
“为城引才、助才立业”。2021年,武汉又成立了人才集团有限公司,专门为城市引进人才,并且武汉继续放宽落户条件,接近“零门槛”,落户开放度在国家中心城市中最大。武汉2022年新增留汉大学生31.7万人,超额完成“学子留汉”工程计划。
去年,武汉又进一步推出“武汉英才”计划培育支持专项,面向本地优秀人才的重点支持。其中提出,加大对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教育等各行业各领域优秀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对连续在汉工作3年以上的本地优秀人才突出创新价值、能力和贡献导向,每年遴选1000名入选“武汉英才”计划。
2022年,武汉还全面升级了人才安居政策,对经认定的高层次人才和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及硕士研究生,符合条件的技能型人才,租住人才房的分别给予3年、2年、1年免租优惠,其他大学生按照不高于市场标准70%计收租金。
同时,武汉加强了人才体系的顶层设计,构建“1+5+N”人才发展体系,制定“人才安居政策升级版”、“大学生就业创业20条”等配套操作性政策,强化人才政策支持力度。
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吸引人才聚集
人才政策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还是要有吸引人才集聚的产业。
近年来,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从2019年起,武汉实施高新企业3年的培育增速行动计划方案,2019年至2021年这3年的突飞猛进,全市高企年净增数分别为881家、1842家、2892家,使全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9151家。
到了2022年,武汉净增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超过3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27%,使全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2000多家,在中西部地区处在领先的位置。
武汉作为一个老牌的工业基地,曾经因为武钢、武重、武船、武锅而名声大振,是国内外有名的重工业城市,曾经被誉为“钢的城”,而现在武汉的光电子产业是武汉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十四五”期间武汉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当前,武汉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排在全国最前列,且武汉还提出要力争突破当前“天花板”,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光电子信息产业由全国领先迈向全球拔尖。
除了光电子信息产业,武汉的汽车、生物医药、船舶等制造业水平也位居全国前列。
当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各地都在争抢新能源项目,武汉也不例外。近年来,武汉正在抓紧机遇,背靠完善的汽车产业链,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支持车企落户武汉,决战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下半场。
梳理近几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动向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武汉设立工厂或者研发中心,仅近两年就有十几个项目落地。
当下,武汉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在2023年武汉“两会上”,武汉对外透露出信号,将重点聚焦在“科技创新”这一筑底盘、管长远的赛道,并提出举全市之力推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与此同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将与国家科创中心的目标互促发展,武汉提出大力培育创新产业集群,全力推动光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优势产业集群突破性发展。
随着多项高新技术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武汉逐步拥有从产业链上游到下游完整的企业群体,这为各类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和充足的发展空间。
责编 | 田洁
题图 |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