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中,有一组六人的全身铜像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新中国航空科研工作的奠基者群像,其中位于左侧第一位的,是新中国主要机载设备设计室的创始人昝凌。


(相关资料图)

昝凌在厦门修建机场获得的奖状

昝凌,1912年9月6日出生于天津,新中国航空机载仪表技术的奠基人,国家一级工程师,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新中国成立以后,昝凌在华东军区航空处航空工程研究室工作并担任仪表电气组组长工作,从事航空仪表的设计和研究工作。

1950年4月,正值新中国建立之初,昝凌被派往福建厦门修建机场,并担任研究组组长。

在工程进行期间,他一面积极开展工作,一面虚心吸收经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了不少工程难题。他提出以试验承重力的方法来决定各种铺面的设计,并耐心向军民工讲解填土、挖路槽、铺片石等的要领和方法,极大地推动了工程进度。

抢修和扩建军用机场的任务十分艰巨,昝凌等人冒着敌机骚扰及恶劣气候的影响,克服施工条件差及环境艰苦等重重困难,和工人一起砸石子、抬石方,风餐露宿,日夜奋战。

当时爆破用的是土法,不仅费炸药,爆破力低,操作人员还有危险。昝凌研究出爆炸用的电雷管的制造方法,克服了土法爆破的缺点。他还找到了电雷管的制造纱包线的代用品,并教会了工兵营的同志使用,节省经费三亿元以上。

厦门机场建设历时约一年,终于胜利完成了机场的全部修建任务。各大机场的迅速修建,人民空军的顺利进驻,有力地保卫了人民的安全。

在修建厦门机场的过程中,昝凌工作勤奋,努力钻研,创新性地帮助工兵营研制成了“电雷管”,改进了爆破石方的方法,加速了修建工程的进展,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经费,1950年11月获得了二等支前功臣的荣誉称号。这张奖状是昝凌的夫人昝毓秀2011年捐赠给自控所档案馆的,距今已有73年历史,弥足珍贵。

昝凌获得的电子转速仪奖状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一时间空军大批作战飞机急需修理,国防工业立即转入战时生产。12月,昝凌从华东军区航空处调入北京军委空军司令部工程部修理处,担任工程师。

12月,空军工程部所属的几个飞机修理工厂向北京军委空军司令部工程部修理处告急——苏制陀螺仪表修复后,陀螺转速无法测量,质量无法判断,需要尽快解决这一技术难题。修理的飞机不能出厂,朝鲜前线何以御敌?可以说,这就是现实版的《长津湖》。

昝凌临危受命,立即来到沈阳航空发动机修理厂(今中国航发黎明)开始研制一种非接触式电子闪光测速仪,来满足工厂修理工作的急需,开创了建国以后,在航空工业系统自行研制测试设备的首例。

当时摆在大家面前的困难非常大,因为昝凌仅在英国史密斯仪表厂研究部使用过美国制造的一种闪光测速仪,从来没有研究设计过。这种仪器用的真空管数目较多,光源更是一只特制的充气真空管,国内无法解决,而且美国的闪光测速仪最大测量范围也只有12000转/分,飞机修理厂要修理的苏式陀螺的转速为24000转/分。因此自行研制电子测速仪,不仅要首先研制出特殊的闪光灯泡,而且必须解决扩大测量范围的问题。

空军工程部签拨科研经费,批转所需器材,并抽调航空工业局特设科的沈祖显、王裕齐等工程师协助昝凌进行研制。在昝凌的主持下,他们对美式闪光测速仪的原理、线路进行了认真仔细的分析,经过反复研究思考,昝凌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技术方案,根据美国仪器的基本原理,自行设计线路,从“心脏”开刀,用国产霓虹灯管代替特种充气真空管。几位工程师分赴全国各地搜集器材。昝凌亲自到上海订制霓虹灯,他和工人师傅共同研究,把霓虹灯制作成宝塔式螺旋形状的灯管,经过日夜突击,在很短的时间里拿到了霓虹灯原理样机,拿回试验室开始试验。然而,试验遇到了技术上的重重困难,在两个月中,几十种线路都试验过了,霓虹灯管就是不亮。

抗美援朝的前线,志愿军战士正在浴血奋战,必须尽快修好飞机出厂,夺取战场的制空权。昝凌一刻也不敢耽误,废寝忘食地翻阅资料,各处走访向人请教,进一步弄清了霓虹灯管的特性。他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用普通真空管点燃一只高压放电式霓虹灯,还必须采取一些特殊的技术措施。昝凌精心设计了一个专用输出变压器,同时设计了一个适合的电子线路。就这样,在经过了一百多天设计试验—再设计—再试验等无数个循环之后,一台仅用三只最普通的真空管和一只国产土法制作的螺旋圆柱形霓虹灯管,由电源、多谐振荡器、闪光部件等三部分组成的电子闪光测速仪终于研制成功,光度满足条件,可测量的转速范围可达60000转/分,是美国仪器5倍,中国人自主创新的智慧创造了一个奇迹。

电子转速仪在飞机修理厂立刻投入使用,测量工作争分夺秒,修好一架飞机就立刻起飞一架飞机,为前线提供了强有力的空中力量支持。

电子闪光测速仪经中国科学院鉴定合格以后,先后生产了50台供各航空工厂应用,解决了急需的陀螺和传感器转速测试的关键设备。

1953年二机部四局给昝凌颁发了奖金400万元旧币,昝凌全部捐给了祖国的抗美援朝事业。这张奖状是昝凌的夫人昝毓秀小心珍藏的,2011年捐赠给自控所档案馆,它记录着航空人守正创新的初心。

6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航空工业自控所,已经从一个小小的设计室成长壮大为新中国航空工业导航、制导与控制的研发中心和高科技企业集团,成功为我国主力战机、民机研制了大量高精尖的配套机载设备。

“只要我们努力向自动驾驶仪方向发展,做好技术储备,就一定可以蓄势再发!”昝凌当年的话仿佛还回荡在耳边。时光荏苒,春和景明,这航空事业已如您所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