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6月26日是第36个国际禁毒日。此前,6月25日,江苏省高院、浙江省高院相继公布了近3年涉毒品案件办理情况。其中,有一起医学生“自产自销”式的涉毒案例,引发网友关注。

新型“邮票”毒品(图源:网络)

2020年10月,浙江省临海市毛某某通过网络聊天工具,以700元价格向贩毒人员购买5张“邮票”毒品,通过比特币支付毒资,提供收取快递地址。贩毒人员通知时为某医学院学生的被告人顾某某发货。

顾某某使用上线提供的白色粉末、酒精、邮票制造出5张赛洛新“邮票”毒品,并通过快递邮寄至毛某某提供的地址,获利人民币100元。

该包裹被公安机关查获。经称重和鉴定,该5张赛洛新“邮票”毒品净重0.14克,并检出赛洛新和4-AC0-DMT成分。顾某某因构成制造、贩卖、运输毒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千元;违法所得人民币一百元予以没收。

办案人员介绍,本案被告人涉案毒品虽然只有0.14克,获利也只有100元。但我国刑法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本案被告人作为医学院学生,更应该从医学专业的角度认识到毒品的危害。

资料显示,“邮票”毒品主要成分为麦角二乙胺(LSD),为一种强烈的半人工致幻剂。麦角二乙胺吸附于印有特殊图案的吸水纸上,故俗称“邮票”,由境外流入,仅手指甲盖三分之一大小,含在嘴里就能“吸食”,致幻性是大麻等传统毒品的数倍,价格相对较低,瞄准青少年,透过皮肤就能渗入人体。具有毒性极强、隐蔽难发现等特点。

网友表示:“学医可别什么都学啊,做毒品可不兴做啊!”“有这头脑好好行医救人不好吗?”

(极目新闻综合上游新闻、网友评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