蘸蘸点点,勾勾画画,信手涂鸦,活色生香。闲暇时,南京江北医院中医科副主任曾玲玲喜欢画画,除了聊以自娱外,这些画也成为她与病患交流的窗口,以画会友,顿生亲近。

这些年,她收到过不少病人的画作,也送出去过自己的,“有时候病人觉得我们是‘白衣天使’,但天使在天上,距离太远,我更愿意成为他们亲密的朋友,留在人间。”曾玲玲告诉现代快报记者。


(资料图片)

△曾玲玲的画

给患者送画的“斜杠”医生

曾玲玲还记得,自己第一次送出的画,是一幅瑞雪宫阙图:寒枝积雪,殿宇巍峨,大片的红墙夺目,门头匾额上写着两个字“安康”,取祝福的寓意。她回忆,当时完成这幅画的心情,可谓是“一波三折”。

“凌叔叔和老伴王阿姨经常来我这看病,后来渐渐熟络,就加了微信。”曾玲玲说,自己刚学画不久,每有作品喜欢发到朋友圈“显摆”。“王阿姨一看很喜欢,就问能不能送给她。难得有知音,我也感觉很开心,就准备专门为她画一幅。”

“上了年纪的人一般喜欢红色,喜庆,再加上瑞雪满宫阙这个题材寓意又很好,所以前期画得比较顺利。”就在快要完工时,曾玲玲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王阿姨昏迷,被送上了救护车。

“当时很忐忑,特别是后来听说恢复得不是很好时,心里不免担心。”于是,曾玲玲郑重其事,在画作的城楼上加上了“安康”两个字,这是她的心愿,也是祝福。好在,王阿姨的身体在一天天好转,凌叔叔也多次表示感谢,曾玲玲突然觉得,原本闲暇时的爱好,此刻有了特别的意义。

△曾玲玲送出自己的画

以画会友,中医诊室好像“兴趣班”

病人们画了画,也喜欢送给曾玲玲交流、研讨。“我认识一对父子,都是老师,父亲是老戴老师,儿子是小戴老师。”曾玲玲说,老戴老师七八十岁了,依旧是“老小孩”的心性。他曾跟曾玲玲夸耀,“在这条马路上,我从来不允许前面有人骑车比我快,但凡有人,我一定要超过去!”

有感于曾玲玲的悉心医治,小戴老师送了一幅工笔的“全家福”给她。“工笔画费时费力,再加上平时还有其他的工作,这幅画前前后后画了三四个月。每次有了新的进展,他还会第一时间告诉我,让人感觉到人间的美好。”

△患者的剪纸

“大概三四年前,八十多岁的徐阿姨还画了一幅墨竹图,上面写着‘玲小妹惠存’,非常亲切。”曾玲玲告诉记者,除了绘画,病人们还会自己做手工、剪纸、穿串儿,包括写了书的,也要第一时间拿来跟她交流,堪比“兴趣才艺大观”。

“中医有个说法,叫‘扶正气’,扶正然后祛邪。”曾玲玲表示,在这个过程中,患者要信任医生、保持心情舒缓,才能积极调动自己的免疫系统。“这也是为什么我乐于跟他们交流兴趣,分享画作。我相信,患者看医生也是一种缘分。”

△画画的曾玲玲

“我的心里有个完美的圆”

“不论是穿上白大褂,还是拿起画板,这都是重新审视个体、生活和工作的过程。”曾玲玲说,“医生是一份理性的职业,需要从专业的角度认真对待患者,而绘画却是感性的,作为一名医生,面对患者时,更需要一种人文关怀。”

在与患者面对面时,艺术传递的美好可以让他们暂时摒弃世俗的琐碎,这是用什么药都不能代替的。“学了画之后,不仅让我更好地理解工作,也让我和患者之间有了更深的联结,帮助我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曾玲玲正在读的一本书,是罗翔的《法治的细节》,里面的一句话让她印象深刻:“我们画不出一个完整的圆,但完美的圆是存在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她说,不管是行医、绘画,还是生活,自己一直在画心中最完美的圆。

这个圆,可能是一次完美的医治,可能是一张完美的画作,也可能是一整天无比美好的心情。曾玲玲坦言,她找寻的“圆”,其实是一个生命的节奏,可以让自己一直保持热爱,完满而顺和地度过每一天。

现代快报+记者王子扬

(校对周露)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