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暑期档已经于8月31日正式收官,整个档期爆款频出、百花齐放,尤其现实题材迎来大爆发——《孤注一掷》关注反诈反赌、《消失的她》涉及两性关系、《八角笼中》关怀山区儿童、《学爸》剖析当代教育、《我爱你!》聚焦银发爱情、《我经过风暴》审视家庭暴力……高热社会话题已然成为暑期档电影在选题上的重要参考。
然而暑期档票房前两名《孤注一掷》《消失的她》在赢得市场的同时,却面临不少口碑争议,例如电影的教育意义、宣传意义远大于艺术价值,故事人物均出现“失真”的讨论。
当高热话题电影成就“史上最强”暑期档,背后涌动的争议之声,同样值得一番“冷”思考。
(相关资料图)
人物塑造不力
回顾暑期档《孤注一掷》《消失的她》等极具社会讨论度的影片,都是以电影形式完整讲述了一个极具噱头和看点的故事。
电影除了讲述好故事本身之外,对故事中人物性格的完整塑造同样至关重要。但是《孤注一掷》《消失的她》在人物塑造上都有所缺憾。
《消失的她》中朱一龙所饰演的何非在人物性格上略显片面,从头到尾,只有一个行为逻辑就是坏,就是渣,就是想搞钱。但是,观众看不到他真正的人性里面的一种挣扎,在观影后自然也难以对人物产生深刻印象。
《孤注一掷》也有类似问题,在电影中过多地展示境外诈骗奇观,但是对于金晨所饰演的荷官、张艺兴饰演的程序员都没有能够展示更立体的人物性格,在人物动机的转换上也缺乏足够的推动。以至于许多观众观影后提出“金晨怎么突然就回国了?”的疑问。
反观同样社会题材的高口碑电影《我不是药神》,在故事讲述和人物塑造上就双管齐下。尤其是对于章宇所饰演的“黄毛”,用事件推动着“黄毛”的性格画像走向完整,也让他在做出关键抉择时引人泪下。
《消失的她》《孤注一掷》等关注社会题材的影片,算得上成功的商业片,但是需要更注重电影的艺术性,聚焦于故事本身之外,也需要刻画出更立体的人物形象。
短视频营销泛滥
暑期档电影的短视频营销方式也成为了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通过铺天盖地的短视频切片宣传拉高观众期待值,吸引观众走进影院,但另一方面,短视频对于影片中最具奇观片段的提前释出也让观众在观影之后存在心理落差。
电影本身具有一过性,尤其是对于《孤注一掷》这类讲述社会事件的影片而言,跌宕起伏的电影故事对观众的吸引力是更加一次性的,如果观众在走进影院前已经提前被“剧透”了影片中最精彩的片段,其必然无法收获最完整、最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在短视频营销席卷各行各业的社会现状下,如何用更加巧妙的方式将电影这种艺术方式和天然具备短、平、快特点的短视频做结合,是未来电影行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除了把电影片段剪辑成切片提前在短视频平台“剧透”外,依照短视频平台属性在影片拍摄期间提前储备好足量、有趣的素材不妨是让电影艺术方式得以适应短视频的有益尝试。
缺乏深层次解读
今年电影暑期档能够成为“史上最强”暑期档,离不开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的观众。
一个电影里一般有三种价值,分别是情绪价值、情感价值和情怀价值。
情绪价值是包在电影最外面的一层,它一般来自影片选题本身,例如社会高讨论的议题天然具备这种情绪价值,观众会带有自己对于社会议题的自有思考观影,在观影后与影片中传递出的情绪价值相碰撞,社会讨论度也就此产生。
但暑期档电影中的这几部爆款都仅仅停留在对情绪价值的传递,在情感价值和情怀价值层面没有能够拿到高分。
以正在上映的诺兰新作《奥本海默》来看,抛开“核污染”这一本身就具备社会讨论度的议题外,诺兰用极其细腻的镜头语言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奥本海默与其他角色间的情感流动,更是通过人物群像透彻地展示了原子弹爆炸前后的“时代变化”,让观众置身当时那个时代,跟随人物感受时代浮沉。
但同期上映的许多影片,将视线聚焦在特别表面化的一种效果上面,例如《孤注一掷》用过多的镜头展示境外诈骗如何残忍,但忽视了人物关系、人物形象、忽视主题的深入。
这样导致的问题是,影片选择的主题是非常刁钻的,但是却没有更深挖掘主题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连接,没有能够揭示现实真相。
在此基础上,电影行业要趋向的不仅仅是对高热社会议题的关注,更要注重对社会议题深层次的剖析。
电影行业要关注到的也不能仅仅是什么样的电影能斩获高票房,要知道任何类型的电影也都有生命周期,只有在现实基础上不断深入,不断守正创新才能让电影行业兼收商业价值与审美价值,并经得住时间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