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予朋

“尽管美国监管当局迅速采取措施,但美国银行业动荡之下可能引发危机的风险没有根本消除。”5月6日,在2023年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全球金融动荡与中国金融市场”圆桌讨论上,中银国际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


(相关资料图)

从2023年3月至5月,美国硅谷银行、签名银行、第一共和银行先后宣布破产,引发全球对美国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关注。3家区域性中小银行爆雷,将引发多大“蝴蝶效应”?美国政府部门出手救市,是否能起到“力挽狂澜”效果?对于中国市场而言,大洋彼岸的动荡又将带来哪些影响?对此,多位参与讨论的专家学者认为,美国银行业风险还有蔓延的可能,既要提前做好准备,也要警惕社交媒体推动引发的“羊群效应”。

美国银行业风险仍有外溢可能

短短一个月中,美国第三家中型银行破产,导致当地上市中小银行股价大幅下跌;与此同时,美国银行业(特别是中小银行)存款持续流失,市场对美国银行业风险的担忧极速上升。

管涛认为,美国银行业产生的动荡不但在银行体系内部会蔓延,也会向其他领域溢出。现在不仅仅中小银行存在存款流失压力,大银行也因为持续的高利率而存在存款流失问题,这导致银行业信贷收缩,会加大经济调整的压力,影响物价,产生类似于加息的效果。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美联储货币政策持续紧缩、高利率环境延续,加息的后续影响还会进一步显现。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银行业动荡引发金融危机,继而导致经济下行甚至衰退的风险还是存在的。”管涛表示。

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指出,为应对本次疫情冲击,美国采取的财政刺激力度远超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力度。目前,美国经济看似复苏,但实际上存在通胀后遗症,而为了控制通胀就需要美联储大幅加息。

“此次美联储大幅加息也是历史上同样时间内加息幅度最大和次数最多的,造成很多银行面临破产危机。”沈建光称,除了美国受到影响,国际市场也受到很大影响。他认为,今年和明年的海外金融市场还将持续受到宏观经济变化的负面冲击。

对于此次银行业破产风波的原因,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负责人,中金研究院院长彭文生认为,除了美联储加息、部分银行自身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外,社交媒体推动带来的“羊群效应”也冲击了美国银行业。“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苹果等智能手机刚刚问世,很多银行还没有开通网上银行。而在数字经济时代,消费者接受信息的途径更广阔,现在存款搬家太容易了。”彭文生表示。他认为,数字经济时代,为避免社交媒体引发的市场恐慌,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兜底”应不断加强。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席教授、副院长张晓燕提出,硅谷银行、第一共和银行倒下与银行本身风险控制存在缺口有关,但在银行挤兑过程中,社交媒体或消费者口口相传“这个银行要倒了”,也助推了人群恐慌情绪的传播。张晓燕认为,消费者应多学习金融基础知识,了解市场的基本面,避免引发不必要的风险。

应对风险需提前摸清底数

在全球化时代,美国金融业出现的风险是否会对中国市场带来影响,需要加以评估及预警。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有必要未雨绸缪,提前摸清风险暴露情况。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表示,从各种前瞻性指标来看,即使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现在停止加息,由于政策滞后效应,对全球景气周期的影响至少半年,甚至一年以上。这意味着,未来半年到一年下行风险大于上行风险。

管涛认为,应从三方面警惕美国银行业风险对中国金融的冲击:

首先要考虑维护对外融资的安全。比如在硅谷银行爆雷事件中,中国一些企业海外融资也是通过这一渠道,这就需要关注创投企业在海外的融资。

其次要考虑对外资产安全。硅谷银行爆雷后,美国银行业股票市值损失540多亿美元,许多银行经营失败后市值甚至将归零,一旦“踩雷”,损失很大。美国银行业危机也可能向商业房地产等领域蔓延,如果商业地产价格调整,对于购买美国商业地产REITs的投资者将造成很大风险。

最后要关注美股剧烈震荡带来的溢出效应。从历史上看,美股每次下跌,A股都难以独善其身,这方面需要警惕。美国银行业动荡对于跨境资本流动和人民币汇率也将带来双重影响。

“总体来看,中国市场遭受美联储紧缩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比去年小,今年人民币汇率走势更多取决于中国经济恢复的情况。当前,美国银行业动荡的风险还没有完全过去,对中国而言,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境内机构都要加强形势分析,摸清底数,做好预案。”管涛说。

当前,海外金融业出现的风险对我国经济发展整体影响有限。沈建光指出,消费仍然是中国经济今年的关键。一季度零售数据大幅反弹,主要依靠餐饮、出行等零售产品推升,但一季度汽车、通信器材、家电等仍是负增长,耐用消费品尚未明显复苏。他建议,短时间内可以推出促消费的一些措施,比如对低收入人群发放现金补助和消费券,推动智能绿色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对中小企业发布采购券,推动其扩大采购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