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云南《红河日报》刊发的《中共红河州委组织部州管干部任前公示公告》显示,现任红河州委统战部副部长念培光于1969年9月生,1980年12月参加工作。这意味着,他参加工作时年仅11岁。此事引发公众关注,很多人对提出质疑。
随后,当地回应称,“念培光11岁就进入京剧团工作,京剧演员需要从小就练习‘童子功’”。在2016年红河州委组织部发布的念培光履历中,“1980年12月参加工作后”附加了“市京剧团”这一信息。
公众不清楚干部工龄认定政策,对个别官员履历存在质疑,这很正常。当地组织部门做出翔实、客观、规范的公开回应,则值得点赞。把有关政策规定讲清楚、讲明白,不仅能解开公众疑惑,普及政策知识,让群众吃下“放心丸”,更能保护干部,让干部吃下“定心丸”,无须背负过重心理负担。
涉事单位和干部不回避问题,以真相回应争议,值得学习。它会让看似负面的舆情,成为促进官民沟通、拉近彼此距离的契机;让看似敏感的话题,成为增进共识的议题。
长期以来,官员任用信息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一些与公众常规认知有差距的信息,往往容易引发质疑。比如,意外走红的“80后白发书记”李忠凯,一开始就是因为任前公示照片满头白发而被网民误以为年龄造假,其实是因为长期在基层辛苦工作所致。
再看此次念培光因“11岁参加工作”而陷于舆论风波,人们之所以质疑,是因为不知道按照有关规定,未满16周岁的文艺工作者、运动员和艺徒被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参加工作年龄可以从当学徒开始计算。
可见,扫除公众的认知盲点,回应公众的质疑焦点,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当然,官员身份信息屡屡被公众拿着“放大镜”来看,其中一个更重要原因在于,曾经出现过一些官员身份信息造假案件。部分官员借助违法违规手段,给自己的简历“整容”“换血”,看上去十分光鲜亮丽,从而谋得组织部门青睐,得到提拔任用。
近几年,随着反腐正风肃纪不断深入,组织工作稳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官员身份信息造假现象基本得到了遏制。加之日益成熟、趋于良性的社会监督力量,官员身份信息造假的空间越来越小。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时代,组织部门的干部考察任用工作有没有漏洞,官员身份信息有没有“硬伤”,网民一眼就能看穿。“身正不怕影子斜”,只有组织部门的工作做得扎实,干部自身过硬,才能经得起公众的拷问和质疑。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关于公众质疑官员身份信息的舆论事件还可能出现,这将成为网络问政常态化的一项常规动作。各级政府应该积极适应这样的互动模式,把网络监督的力量转化为改进工作的效能。
不容忽视的是,公众对官员身份信息的关注,初衷在于不希望“问题干部”一路提拔重用,而真正干事创业的优秀干部却长期被冷落、受排挤,背后是社会对党和政府公平公正用人、各级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热烈期待。这种朴素的民间期望,正是党和政府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理应给予积极回应。
正所谓,“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各级组织部门要加强和改进干部管理工作,严把德才标准,把历史清白、政治坚定、专业过硬、群众认可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坚决防止用人不公、用人不严、用人不实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