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最近一个让各地网友们炫耀自己家乡美食的活动,居然变成了一出轰轰烈烈的大型人性实验。
说的就是社交平台上突然爆火的潮流——互换家乡特产。
各地网友凭ID在社交平台“认亲”,约定互相寄出自家当地的特色食物。
【资料图】
最早大家还以为这是一场有关“美食富矿”与“美食荒漠”的比拼。
没想到,还没等哪个省份因为特产过于贫瘠而翻车,就已经先遭遇了“人品翻车”。
“互寄特产被骗”正在成为互联网上最大的地图炮来源。
每天都有新的帖子在网上“避雷某某省”——“跟这里的网友互换特产,结果刚收到包裹就把我拉黑了。”
底下被误伤的同省人大声叫屈:这种没良心的人,让TA自己一个省吧!
没人记得这场“互换特产”的风是何时从互联网上刮起的。
只知道最开始一切都还很美好,饱含着来自远方陌生人的善意。
有湖南朋友精心打包寄出酱板鸭、腊肉、火焙鱼、自家做的剁椒萝卜丁;
@炸毛的探险家
几天后开心地收获来自新疆的牛肉干、奶疙瘩、酥油、各类干果。
@炸毛的探险家
有财大气粗的高端局,也有囊中羞涩的零食局。
你给我寄几包山东钙奶饼干,我给你寄几包湖南各色辣条,交个朋友尝尝鲜。
当然偶尔也会出现那种敞亮又慷慨的大哥大姐。
你要是收到了他们的特产包裹,深夜都要羞愧自己为什么没多给人家寄点贵货。
比如吉林网友直接寄人参礼盒,“在整个东北来说也是相当炸裂了”。
@黎耀辉的何宝榮
还有山东大哥明明跟网友约好互寄200块左右的特产,结果硬生生给人家装了35斤。
大哥:什么200不200,给我妹子买!买!这个也拿上。
@guoguo
千里缘分一线牵,你以真心换我心。
这种透着古典主义的人际关系美学,咣当一声敲开了当代年轻网友的冰冷心扉。
于是最近在各个社交平台上,想跟外地网友互寄特产的人越来越多。
结果发现这哪儿叫互换特产,这叫互换良心。
很多谨慎的年轻人,事先想到了万一双方礼物不对等会尴尬,甚至没有采取“想寄啥就寄啥”的纯开盲盒式。
会跟对方商量一个大概的金额,甚至列出特产品类清单以供互相选择。
但真的快递到手,还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愁愁愁愁愁。
“对人性大失所望的时刻,莫过于我东奔西跑凑齐一箱宝贝,他楼下小卖部买几袋零食交差。”
如今早就不是交通闭塞、物流不畅的时代,国内绝大多数地方的常规特产,都能在购物平台上轻松下单。
于是那些真的相信以心换心的傻白甜,会绞尽脑汁凑齐那些外地不好买、或者不知道的食物。
有人排队1小时,只为打到当地公认最绝的那家芝麻酱。
一位广西网友听说对方想吃酸嘢,专门在寄出的前一天亲自做好,还用袋子塑封个严严实实。
@与我情绪共鸣
但,最真心的人往往受伤最重。
上面那位广西朋友拍了全程装箱视频,在视频最后还喜滋滋地表示:希望她能感受到我的心意,欢迎来广西玩哦。
但在评论区的一句话已经穿越时空,暗示了这个故事的欧亨利式结局——
寄出一箱特产,收获四个南瓜。
两天后她收到了对方寄来的箱子。
开始掂量着沉甸甸,还以为终于遇到了千里之外的挚友。
直到打开箱子的第一秒,看看视频里这只颤抖的手,已经暗示了她心碎的声音。
@与我情绪共鸣
“xx省的特产真的是南瓜吗?好想让她把我的螺蛳粉和酸嘢还给我。”
还没等做完心理建设,围观网友又给了重重一击:
“那啥姐妹,你看这箱子底下还垫着一张烹饪指南,是不是她直接在网上下单的?”
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你的真心是私人定制,对方的却是流水线批发。
是的,随着参与的人不断增多——
这场网络特产互换,已经逐渐变成了名为“谁认真谁是大冤种”的人性拉扯。
住在海岛上的网友@奥特曼让我要相信光 花了一千块,寄出一大堆真空包装的生猛海鲜;
@奥特曼让我要相信光
收到价值不到八十块的方便面若干包,“这次奥特曼也不顶用了。”
@奥特曼让我要相信光
另一位网友跟年轻女孩互换,掏心掏肺地打包当地各种特产零食;
@美女罢了
他委屈巴巴地表示, “我准备的这些也不差啊,咋好友都给我删了。”
@????????????单反
不过对方很快就加回他表示是误删,最终大哥也收到了一大箱特产。
但不得不说,“互寄特产”的故事发展到现在,已经没意思了。
无论是参与者还是旁观者,看待这件事的心态都已经从感慨“人间有真情”,变成了各怀心思的人情交易。
有人提到自己寄特产特别谨慎地要给对方多装,但不是为了体现诚意。
“主要是怕万一对方不满意,再上网挂我。”
新疆有位夏女士给网友寄了10斤干果奶酪,结果只收到几包零食。
对方表示是因为自己之前被骗过,还愿意重新寄出特产。
但夏女士显然已经不想再玩这个让人疲惫的游戏了。
@九派新闻
原本是体验跟陌生人交朋友、建立连接的快乐,最后却变成了需要权衡利弊、互相防备的人情往来。
或许当互换特产成为一种网红潮流,就注定它会走向令人失望的结局。
陌生人之间善意的感人之处,就在于它是稀少的。
它需要每个人都抱有利他的情怀,同时对另一个个体给予完全的信任。
与其痛骂那个“不讲道德、骗吃骗喝”的网友,不如再告诉自己一遍,陌生人之间的善意本就需要更高的约束条件。
就像在互换特产的评论区里总有人提起最近的一个新闻。
一位UP主搞了“相机漂流计划”,把自己昂贵的哈苏相机快递给陌生人,请大家帮自己拍照片。
一年后相机不仅完好无损,还带回一大堆充满了烟火气的照片,让人感慨人性之光的伟大。
但有网友一语道破关键——“那可是六万块的相机,真丢了估计可以立案了。”
·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
最后收获豆干两个,包装箱上还写着“尝鲜”。
@美女罢了
最离谱的是,她这边刚刚显示自己货物被签收,就收到对方的道歉短信。
@美女罢了
“你说她是个好人吧,只给我寄了两个豆干;说她没良心吧,又提前承认骗我了,她真的我哭死。”
一个事实是,真心想跟外地网友互寄特产的人,大多不是贪图那几口吃的。
更多是为了被陌生人善待的情感体验,类似食物界的笔友。
所以相比于心疼那买特产的百八十块钱,更难受的是真心错付。
一位大学生说自乡的特产是茶叶,因为自己不太懂茶还特地问了爸爸,最后精心选了几百块的茶叶,跟一封手写信同时寄出。
结果收到了几包临期超市饼干,反手还被拉黑了。
@楠瓜不甜
还有人前期明明跟对方聊得火热,交换特产清单时为了表示nice,说自己“除了臭豆腐什么都可以”。
可对方偏偏只寄来了一袋臭豆腐。
“我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是我哪里得罪她了吗?”
@稀里稀里
以前过年,爸妈有时会把亲戚送来的成箱礼品转赠给其他亲戚。
当初对这种形式主义送礼嗤之以鼻,谁能想到啊,如今自己也遭遇了这样的“情感背刺”。
跟四川网友互寄,结果收到了一堆郑州特产;
跟南方网友互换,结果里面一多半都是冷面、大酱、东北酸菜。
@????星儿????
东西倒不是坏东西。
“但一看就先跟别人换过,然后把自己不喜欢的添了点自家剩的,直接打包过来了。”
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之所以没选择直接在网上下单,就是想要感受一下有人为自己精心挑选礼物的快乐?
前两天有新闻报道过“互寄特产”的乱象。
有多名网友称,他们与同一网友约定互寄300至400元的特产,发货后却惨遭拉黑。
但看过众多的人性惨案之后,我发现这已经算是最无害的结果。
毕竟长痛不如短痛。至多不过在回看当初装箱视频时,吐槽自己是个乱信陌生人的傻蛋。
@一颗糖(糖糖妈妈)
怕就怕遇到那种“长线情感骗子”,就好像是谈了个很渣的对象。
今天对你甜蜜蜜、明天对你冷冰冰,让人每天都在思考“她究竟有没有在骗我”。
想象一下,当你迟迟没有收到对方的单号,在心中揣测了许久,终于决定鼓足勇气询问。
结果对方一句“姐妹不好意思,最近脚受伤了没法寄快递”。
@小可爱摆摊日记
于是你不仅包裹没催成,还会在之后的几个深夜突然醒来,默默说一句“我真该死”。
直到又过了半个月,包裹却依旧无声无息,才确信小丑本是我自己。
@呵呵了
谚语中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但在互寄特产这件事上,真心的人往往只会被一伤再伤。
有人踩坑后怒发视频,评论区里瞬间来了一大堆找不到特产搭子的网友。
“不要难过,不如跟我互寄,咱们主打一个真诚。”
本以为自己上次只是运气不好,或许大多数网友还是很善良的?
直到惨被骗了第二次,才终于意识到在这场人性之战中,天真如自己只会是永远的败者。
“以后想吃什么,还是拿钱去店里买吧。”
当然,即使最近的众多被骗惨案已经劝退了大多数想过互寄特产的人,但总还有人继续尝试。
只不过这项活动渐渐从初期淳朴的“以物易物”,变成了互相防备的黑暗森林。
你甚至能在网上搜出各种教程,试图教会后来者如何筛选可信的互换目标——
要先去本人的主页看,优先选择日常会更新生活内容的;
跟有工作的人互寄比学生风险小,因为经济相对宽裕,也不会出现“寄出一大箱学校门口辣条”的尴尬情况。
后来,甚至发展出了“第三方保障”流程。
双方在二手平台互相下单购物金额,准备发货时将全部商品拍照上传、约定时间一起拍下寄出。
很多人在收获后不是开心,而是第一时间上网“验货”。
“大家帮忙看看这些东西大概值多少钱,我这次互寄特产是算不算被人骗了?”
有很多人怀疑的终点,其实指向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比如一位内蒙古博主给福建网友寄出价值4000多块的特产,收到轻飘飘盒子的时候还以为这次铁定翻车了。
@顽皮老板爱开车
没想到打开盒子,里面是个黄金吊坠。
“怎么,你们福建的特产都这么豪横了?”
一位东北大哥把特产都买好了,对方突然删掉了他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