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注新能源汽车产业,郑州坐不住了,市长公开喊话。

近日,郑州市市长何雄会见特斯拉汽车(北京)有限公司北区总经理马力一行,就进一步加强务实合作进行深入交流探讨。郑州市长表示:

希望(特斯拉)把握绿色低碳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机遇,加大在郑投资和业务布局,为郑州提供更多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助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


(资料图)

向特斯拉示好,郑州的发展焦虑呼之欲出。这座汽车产业基础不差的城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正面临掉队的危险,它迫切需要打开局面。

01

在 正式落户上海之前,特斯拉的第二工厂,曾引发了包括郑州、沈阳、青岛和武汉等十来座城市的激烈角逐。

这些城市对特斯拉趋之若鹜,原因不难理解。不管是从就业、税收,还是产业集聚层面看,特斯拉这样的龙头企业,它的经济效应太强了——2022年,上海特斯拉总产值为1839亿元,占上海市汽车制造业产值23%。

特斯拉的业务多元,整车制造只是其中之一,郑州希望加大投资,争取分到更多的蛋糕,实属正常。如果能和特斯拉更深入合作,吸引更大力度投资,招商引资方面,也能形成名片效应。

当然,汽车产业分工复杂,产业链庞大,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有造车的能力,郑州市长公开喊话,有一个大前提——郑州不仅电子信息产业发达,汽车产业同样具备了一定规模,是六大主导产业之一。

比如我们熟知的宇通客车,就是郑州制造。

另外,包括上汽在内,郑州目前聚集了7家整车制造企业,还有专用车制造企业15家,福耀玻璃等核心零部件企业200余家,汽车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但郑州的痛点,恰恰也在于此。

一方面,它有着不算差的汽车产业基础,另一方面,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浪潮中,传统的汽车产业基础又无法成功转化,导致出现了掉队。

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郑州的汽车产量41.7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7万辆。

这个产量相当于什么水平呢?要知道,2022每年新能源汽车产量最高的西安,产量高达101.55万辆,7万辆的产量,在重点城市基本排不上名。

对照和比亚迪深度绑定的西安,或者豪赌蔚莱成功的合肥,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现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确实太需要前进一步了。

02

从更深层次看,郑州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焦虑,背后还包含着经济发展路径的焦虑。

提到郑州,很多人都会想到富士康。2010年,富士康落户郑州,郑州的电子信息产业开始加速腾飞。在高峰时刻,全球每七部手机,就有一部产自郑州。发达的空港网络,将电子产品从郑州运往全球各地。

得益于此,郑州的经济发展,也驶上了快车道。2010年到2020年十年间,GDP从4000亿元增长到1.2万亿,翻了三倍。常住人口也突破了千万人大关。

但这种模式有没有隐患呢?答案是肯定的。

按照郑州公布的官方数据,郑州富士康累计进出口额,约占河南省进出口总额的60%,郑州市的80%,前前后后累计带动当地100余万人就业。

郑州对富士康的依赖太深,富士康贡献了大部分的出口额,这意味着,一旦富士康这个巨无霸代工厂缩减投资,产业链外迁,郑州就面临着产业真空的问题。

今年上半年,坊间一度传言,富士康将撤离郑州。随后不久,富士康新事业总部落户郑州的消息,打消了外界的质疑。但从长期来看,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产业链外迁,这个趋势几乎很难避免。

富士康从台湾到深圳,再到郑州,再到近两年加大越南、印度的投资,其投资路线基本上验证了这一趋势。富士康官方层面也曾表示,“将减少对中国大陆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依赖”。

所以,现在的郑州,哪怕依旧和富士康深度绑定,但它必须直面一个难题:未来富士康减少投资,甚至撤离之后,怎么办?

事实上,这种单一依赖的产业发展焦虑,不只是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比如,郑州的房地产依赖度,也尤为突出。房地产开发投资和GDP的比值,在万亿俱乐部城市中,一度排在第一位。

房地产、电子信息等产业大发展,郑州经济一路狂飙。这两年地产下行,加上电子信息等制造产业偏中低端,郑州经济似乎也出现了疲态,2022年同比增长只有1.0%,在重点城市中排名垫底。

而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全年,郑州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比上年下降18.7%。

在电子信息产业浪潮中,赚得盆满钵满的郑州,现在亟需把鸡蛋放在更多的篮子里。汽车产业链长,上下游带动能力强,未来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对郑州来说,这自然成了补强产业的不二之选。

03

“ 我之所以将产业选择在郑州,是因为我看上了这里的飞机场、人口和位置 ”。十多年前,富士康落户郑州时,创始人郭台铭一语道破了选址郑州的玄机。

良好的地理区位条件,广阔的人口腹地和市场,让郑州成功抓住了上一轮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全球产业链转移风口,其产业支柱不再只是铝加工,或者传统的食品加工。

郑州的产业崛起,让成千上万的河南人,不用再背井离乡,必须出逃到沿海地区来打拼,他们可以在家门口就近就业,河南的人口在近些年加速回流。

那么,这一次郑州市长的公开示好,能否成功拉拢特斯拉这样的龙头企业呢?

事实上,当年郑州招来富士康,和上海招来特斯拉一样,都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土地、税收、审批方面,给足了优惠措施。想要成功招来一个“链主”企业,难度不言而喻,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在已经布局第二工厂的前提下,特斯拉短期内继续在国内建厂,概率已经相当低。即便再次建厂,有出海海运优势的沿海地区,可能才是特斯拉首选。

不过市长抛出橄榄枝,其意义未必在于,一定能够拉来特斯拉的投资,而更在于,这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掉队之后想要奋力前进的一种表态,是以开放态度对外资的一种示好。

这些年来,郑州各项战略优势叠加,还入选了九大国家中心城市名单,终于逐渐摆脱了“县城”的形象。

但现在的发展环境不同往日,地产下行,电子信息产业有迁移压力,也有升级的压力。过去的产业发展的优势,反而成为一种束缚,郑州迟早得解决单一依赖的问题,让产业更多元一些,让产业层次再高端一些,而不是局限于代工厂。

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掉队了,并开始着急,总归不是一件坏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