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李如意 张家口日报记者 荆丽娟 王晓娜


(资料图)

张家口堡,是张家口的“原点”和“根”,是这片土地历经近600多年历史沧桑岁月、逐步成长繁荣的历史见证。

“把自己当作一个新来的使者,重新探寻这里的美。”一位文史爱好者曾这样说。8月21日,我们来到位于桥西区的张家口堡,追寻深厚历史文化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张家口堡俗称堡子里,从东门入口进入,沿大街向西行,石板路、红灯笼,古街古巷间,思绪一下子穿越回那段古老的岁月,脚步也不由慢了下来。

东门大街36号建筑名为康熙茶楼,建于清朝初年,据说康熙、乾隆两位皇帝曾多次来此品茶,为当时堡内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茶楼,有名的京都四合院格局,颇有气势。红色的柱子和门窗,写有“康熙茶楼”字样的牌匾,被历史“洗刷”得褪了色,尽管如此,但我们依旧可以在此透视当年的盛景。

抬眼望,坐落在堡内北城墙上的玉皇阁格外夺目。一步、两步、三步……上完五十二级石阶,我们登上了堡子里的最高建筑。俯瞰堡子里,一砖一瓦尽收眼底。“历史上从地面到山门共有54阶台阶,由于地势的抬高,有两阶被埋入地下。”张家口堡景区讲解员吴雅坤介绍——古时,玉皇阁不仅是宗教祭祀场所,更重要的是兼具瞭望边情的军事作用。

玉皇阁院内正中是正殿三间,殿前是正殿廊檐,东西厢各有一排僧房,后面分别是东西跨院。正殿后是堡子里北城墙上的垛口,垛口与正殿后墙是一个约有两米宽的走廊。“站在这个方位眺望,可以把东西太平山上的长城及烽火台尽收眼底,边关战情一目可及,可见其重要性。孙中山、詹天佑、冯玉祥等人也曾到此参观过。”在吴雅坤的讲解下,又一次加深了我们对玉皇阁的了解。

从玉皇阁下来,右拐进一小巷,一扇隐蔽的城门——“小北门”出现,它是堡子里唯一保存的古城门。说它是城门,可小的仅容行人进出;说它不是城门,可诺大的北城却只有这么一条通道。

来堡子里,关帝庙一定要去。其建于元代,清咸丰年间重新修缮。正殿内三面壁画保存完好,十分精美。吴雅坤说:“从前住在这里面的人,没有破坏它,而是用黄泥将墙上的壁画给封了起来。多年后他们腾退时,老人和工作人员特意嘱咐了墙上封藏的壁画,所以壁画保存完好,住在这的人也有一定的功劳。”

沿着关帝庙往南走,我们来到堡内标志性建筑——文昌阁,它处在堡中心,与玉皇阁在同一条中轴线上,贯通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与老街道相依,老百姓俗称“四门洞”。文昌阁兼具钟楼和鼓楼的作用,建筑设计融合了佛、道文化,是张家口多元文化的代表。“四门洞”每个门洞的翻拱带着浓郁的西方拜占庭风格,让堡子里的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融入了一丝西方色彩。在文昌阁墩台东南、西南角各有一石质基座,基座上左边置钟,右边置鼓。不禁遥想当年,那晨钟暮鼓向世人诉说着的是堡子里不尽的繁华。

走过老街巷,眼前的建筑群,一下子将人的思绪穿越到明清时期。与江南古镇相比,虽没有灵秀之景,但历史底蕴同样令人着迷。

其实,这里并不是以居住为目的而修建的,而是为加强长城防御修建的军堡,因此其形制规模与“城”有所区别。

张家口堡占地约23公顷,东西长550米,南北长374米。始建于明,曾有“武城”之誉,是长城防线上的重要军事城堡。随着“北方丝绸之路”张库大道的兴盛,张家口由“武”而“商”,成为中、俄、蒙物资贸易的重要通道和集散地。清末时,张家口一度成为中国北方除天津之外的第二大商埠。

为什么堡读“bǔ”?吴雅坤讲解道,“bǔ”多出现在一些村庄与集镇的地名中,这类居民点一般由于军事需要,会设置成较为封闭的聚居形式,在敌人进攻时有利于防守。这也是一种北方的特殊读音。

来堡子里,这里的建筑必须要看,也很有看头。堡内传统民居布局主要以四合院为主,砖木混合结构,主次分明,体量适宜。院落一般坐北朝南,沿中轴线对称布置房屋,整体呈南北向长方形。如今堡内现存古迹700余处,明清时期古院落478处,是全国大中城市中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建筑城堡之一,素有“明清建筑博物馆”之美誉。

为了让游客在这里体验一场穿越古今的跨时空的对话,近几年,堡子里在原有古建筑的基础上打造了“三馆两展”免费向游客开放。“三馆”即金融博物馆、口皮博物馆与图书馆;“两展”即老照片展与三雕展。其中金融博物馆建在兴吉票号旧址上,重在展示张家口繁荣的通商集贸历史。口皮博物馆建在张家口堡中营署旧址上,重在展示张家口“皮都”历史,向外界传播“口皮”文化。图书馆建在堡子里最有名气的抡才书院,主打古香古色的阅读感受。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里的每一个物件,都有着属于它的故事。堡里的一砖一瓦,都是这座城的年轮。来堡子里吧,与它的过往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摄影:陈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