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党和政府把我从山窝窝搬出来,让我过上了幸福生活……”7月17日,在隆回县七江镇高家易地搬迁安置点,安置户黄吉元向前来调研的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调研组介绍道。
黄元吉全家6口人,老家在七江镇寨冲村12组的深山老林,生产生活极不方便。2018年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一家人下了山。他在安置点管委会担任副主任,并从银行无息贷款买了一辆挖机在本地干活;妻子马桃花在当地做保洁员,并在就业帮扶车间务工,家庭收入稳定。
据悉,在隆回县,像黄元吉一样“搬出大山,迁入幸福”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共有2420户9650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村民变居民 生活有滋味
“在山里生活习惯了,下山进城,还是有点不适应。通过政府的一系列后续帮扶,我们慢慢融入新生活……”家住县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思源小区的刘道生抿着嘴笑道。
为了推动搬迁群众融入新社区、适应新生活,隆回县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推进服务智能化,实现管理精细化,着力解决搬迁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一方面,建立“小区管委会+物业公司+楼栋长”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构建“党支部+党员+群众”的党建网格,动员党员参与小区管理。同时,完善自治、法治、德治、善治“四治合一”的社区治理体系,建立社会救助、群众互助、纠纷调解等志愿性服务组织10余个,选聘精明能干的搬迁群众72人担任楼栋长,组织开展篮球赛、中秋茶话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安置小区内建立养老服务中心、图书馆、篮球场、充电桩、停车场等生活服务设施。围绕就近就学,该县投资4000万元在兴业小区附近新建了城东公立幼儿园,提供600余个学位;投资3000万元在思源学校扩建一栋教学楼,增加1000个学位。
农民变工人 就业有保障
县城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小区兴业小区的居民范桂贞,工作日吃过早餐就去和硕鞋厂上班,从家到工厂步行仅十来分钟的路程。她说:“以前在家是个农民,做梦都想当工人。没想到易地搬迁圆了我的梦,家门口就业很方便……”
近年来,隆回县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持续增收作为后续扶持工作的关键,细化帮扶措施,拓宽群众就业渠道,最大力度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增收、安居乐业。截至目前,全县搬迁群众中有劳动意愿且已就业的达4220人。
该县深化与广州、深圳等地的劳务协作,进行“点对点”对接、“门对门”输送。同时,举办专场招聘会,开辟就业信息宣传栏,开展线上服务,创办全市首家“零工驿站”。该县还因人因岗开展培训,今年来培训搬迁群众129人。
围绕农业、交通、水利、文化旅游等领域,该县推动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小、技术门槛低的“以工代赈”项目,共吸纳148名搬迁群众就业。通过因地制宜引进就业帮扶车间,引导搬迁群众就地从事传统手工艺制作、农产品加工、来料加工,目前全县共建成易地搬迁就业帮扶车间9个,吸纳391名搬迁群众就近就业。12家专业合作社,结对帮扶易地搬迁家庭455户。该县还开发了光伏发电管理员、护林员、公路养护员等公益性岗位,安置97名困难群众就业。
家业变产业 致富有奔头
“我以前跟着别人去打工,现在当上了劳务经纪人,总算有了自己的产业。”从小沙江镇搬进县城的康纪平说,易地搬迁进城后,最大的特点就是“家业变产业”。
该县坚持将后续扶持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统筹谋划,着力构筑“县有特色产业、镇有产业基地、户有产业项目”的后续产业扶持体系,实现所有易地扶贫搬迁户产业帮扶全覆盖。
在全力推动“以工代赈”政策向安置点发展产业重点倾斜的同时,该县将乡村振兴产业帮扶各类优惠政策向安置点倾斜,出台《易地扶贫搬迁户后续扶持农业产业帮扶工作方案》,激发搬迁群众产业致富内生动力。
通过推行“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易地搬迁户”的联农带农帮扶模式,该县2420户9650名搬迁群众享受到产业帮扶收益,户均增收400元以上。
对搬迁群众中自主发展产业的脱贫户,该县采取“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易地搬迁户”模式签订产业帮扶合同,由帮扶主体通过产前产业确定、产中技术服务、产后保底回收的方式进行直接帮扶。对无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实行委托帮扶分红增收。
隆回县在易地搬迁中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助力搬迁群众融入新生活,真正让搬迁群众住得稳、过得安、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