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末只有几天了,谁来拯救我的300万存款缺口”“求季末好心人,可贴息。行里不给经费只能自己出”……
小史是某城商行的一名客户经理,6月底时还有近300万的揽存任务没能完成,于是便将揽存需求发布在社交平台上。不一会儿,便有网友回复“有200万,贴多少”“月末可存一晚,私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小史以贴息万10(即每一万元额外补贴十元利息)的价格拉来了这300万元存款,完成了年中冲存款的任务指标。
小史的经历并非个例,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了解到,当前“贴息揽储”正活跃。有银行员工自掏腰包以求业绩达标,也有资金掮客打着季末、月末存款冲量的旗号,招揽储户赚取利益。
银行员工自掏腰包贴息拉存款
近日,在银行季末压力下,按期完成揽储业绩成为银行员工“燃眉之急”。指标压力下,不少员工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上,以高息补贴的方式发帖寻求存款客户。
事实上,“贴息揽储”是银行内部公开的秘密。在某国有行工作了数十年的机关职员张萍(化名)告诉记者,“季末存款任务已经完成了,但6月末临时又加了50万元存款任务。我们银行的奖励机制是每拉来1万元奖励员工5块钱,我就先自己垫付了250元拉了50万元存款,存一天来帮忙完成任务。”
在北京某银行做了近十年市场营销工作的顾纬(化名)表示,银行业绩压力大是公认的事情。“虽然我们营业网点的营业额不错,目前还不需要我补贴买存款。但业绩要求在那,基数越大任务的增量就越多。”在顾纬看来,贴息揽储是广义上维系客户的一种方式,就像请客户吃饭一样,但维系作用有限。
“如果不同银行间存款收益差异大,那么少量贴息也改变不了客户选择。但市场营销工作就是要尝试所有可能的方式来维护客户,赔本如果赚到了吆喝也行。自掏腰包给客户买礼品也是常有的事。”顾纬说。
“资金掮客”正活跃
“收2000万,价格万10,要求马上进款”“季末来了,最高贴息万18,存款找我,欢迎预约询价”……
临近月末,资金掮客李浩(化名)便在各大社交平台上通过群发消息、频发评论来吸引储户。
图源:李浩提供
记者以有意存款为由,咨询了多位和李浩一样的资金掮客了解到,不同银行、地区和时间对贴息价格会有影响。平日里存款贴息的价格普遍为每万0.8元左右。但每月末尤其是季末贴息价格可以高达每万10元至18元。
当记者咨询他们如何以这种方式赚钱时,得到的回复是“每家银行都有考核任务,内部人员为完成任务会掏钱揽储。月末贴息价格在前一周才能知晓,价格涨跌没法预测。银行差的存款业绩越多,给到我们的贴息价格就可能越高。”
图源:某资金掮客推出的公众号
对于如何避免贴息价格的波动,多位资金掮客向记者推荐了提前预定存款冲量的操作方式,即储户月底前与他们协议好固定价格,月末需要时直接转入资金。不同银行的资金存入方式有所差异,基本逻辑是登录手机银行,找到对应存款项目输入指定员工工号或扫码确认。存入资金即可完成考核任务,中介会将贴息资金转给储户。针对“贴息揽储”“存款一日游”等行为,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此举为违规行为。
监管层面对此明令禁止。根据《储蓄管理条例》规定,储蓄机构不得使用不正当手段吸收储蓄存款。2018年发布的《关于完善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不得通过返还现金或有价证券、赠送实物等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不得通过个人或机构等第三方资金中介吸收存款;不得通过理财产品倒存等。
记者了解到,银行也在加大规范力度。某国有行人士告诉记者,已接到上级行通知,自7月5日起内部列支宣传营销费不允许出现“维系存款大客户”等营销字眼,该类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行内将不允许走账。
但在此背景下,为何“贴息揽储”屡禁不止?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贴息揽储”等行为产生的部分原因与银行业绩考核体系和任务指标不合理有关。在过重的考核指标和压力之下,基层机构和员工行为容易出现异化。银行应平衡好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关系,处理好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给分支机构下达的考核任务应科学合理,让基层机构和员工“跳起来够得着”。基层机构和员工应端正认识,采取依法合规的方式完成任务指标。
(中国证券报微信公众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