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驶中的商合杭高铁。(资料图片) 通讯员 苏自山 孔令斌 摄


【资料图】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专家(右)在来安县第二人民医院坐诊。近年来,来安县汊河镇和江苏省多家医院共建重点专家工作室。(资料图片)通讯员 吕 华 摄

8月20日上午,在安徽省扎实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大会上,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解读了《关于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它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印发,对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具有深刻而重大的意义。

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长三角一体化是安徽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指导意见》将“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要求贯穿全篇,“三个突出”是这份文件的主要考虑因素。

第一个突出,是“突出拉高标杆”,就是以更高标准、更宽视野、更大担当来谋划安徽的发展,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锚定长三角“一极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打造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升级版。

第二个突出,是“突出锻长补短”。安徽在长三角中,既有优势也有短板。“锻长补短”,就是要发挥安徽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优势,吸引和集聚高端经济要素、高能级经营主体、高层次人才和全球资本,推动安徽成为长三角不可或缺的重要增长极。同时,注重全省域一体化和长三角一体化互促共进,把发展落差变为发展空间,促进省内区域协调均衡发展。

第三个突出,是“突出重点发力”。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围绕推动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率先突破,谋划实施一批升级版的重大工程、重大平台、重大项目,打造更多具有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以点带面实现全省域、全方位深度融入。

《指导意见》提出“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强担当,在深化科技和产业创新上当先锋,在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上走在前”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围绕区域协调、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对外开放、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8个领域,提出70条具体举措,设置14个重大工程、行动专栏。

比如,在区域协调方面,提出“构建全省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新格局”的任务。以“融圈进群”为方向,推动合肥都市圈与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联动发展,提升城市群辐射联动效应。持续推进沪苏浙城市与皖北城市结对合作帮扶、六安与上海对口合作,加快长江城市带、省际毗邻地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建设,全力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

在科技创新领域,安徽将携手沪苏浙共同打造深度融合协同创新体系。将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深化“两心同创”,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安徽中心,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科大硅谷”、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推动科创金融良性互动,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围绕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了“合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任务目标,即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坚定不移做大做强汽车“首位产业”,加快壮大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布局;打造长三角“大粮仓”“大厨房”,提升区域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度假“大花园”。

深化公共服务合作,推动长三角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指导意见》提出,着力补齐民生短板,推进与沪苏浙重点民生领域资源共享,拓展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场景,研究落实“同城待遇”;推动教育协同、区域医疗合作,共建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升全省人民在一体化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记者 王弘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