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成立60周年之际,全国草业科学院所长联盟大会暨全国草学学科高峰论坛在位于呼和浩特市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以下简称草原所)新报告厅举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扎根边疆60年 研究解决真问题
60年来,草原所经历了“所址三迁、主管部门三换”等艰苦历程,始终保持“坚持草原草业科技创新引领、服务支撑产业重大需求”本色,深入草原草业一线,发现真问题、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
大会表彰了60年来对草原所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职工,为草原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博铜像揭幕。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坦指出,草原所成立60周年以来,始终坚持农业农村科研国家队定位,扎根边疆,为农牧业发展、农村牧区繁荣、农牧民增收富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草原所作为唯一的国家级草学专业研究所,长期以来发挥着草原行业主管部门的智库与科技支撑作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一级巡视员宋中山指出,值此60周年之际,希望草原所能够充分挖掘草原四库(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功能,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大会发布了两项重要成果。草地生态遥感监测与防灾减灾团队首席科学家李飞代表其科研团队发布重要研究成果,该成果揭示了大气水汽压差增加导致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饱和的现象,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上。国家专利导航项目研究和推广中心主任助理陈宇超发布了苜蓿产业导航专利报告。
建立草种业与草牧业融合创新体
40年来,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相继成立了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并建立了覆盖全国不同生态区域的品种区域试验网。
当前草原畜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农业农村部国家首席兽医师(官)李金祥指出,农村牧区的主要工作就是乡村牧区振兴。实现乡村牧区振兴,产业振兴排第一位,要立足草原保护及草产业,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草畜生产、加工和服务业的完整产业链融合,更好地实施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调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样的食物消费需求。
“草种业的健康发展是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保障。”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志标强调,下一步,草原所要引领全国各草业高校与科研院所,振兴草种业,加强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研究,加强草类植物育种工作,提升优质草种生产能力,完善种子质量管理体系,解决草业发展问题,保障草食畜产品供应安全,打破草种瓶颈,进一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现场,12家相关单位进行了草种业与草牧业融合创新体共同签约。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厅长郭占江指出,当前,内蒙古正全力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希望在草种业创新示范工程、打造国家级创新平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拓展合作空间,实现共赢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将打造北方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样板,助力内蒙古自治区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所长林克剑表示,草原所将瞄准科技前沿和产业重大需求,围绕“种子、耕地、生物安全、农机装备、绿色低碳、乡村发展”六大领域,“抓改革、优布局、强统筹、提能力”,为草原草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