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破产了。


(资料图片)

这应该是随便一个人都能够料到的结局,但是新闻出来,大家还是热搜了一把,谁叫它是恒大呢?

严格意义上说,恒大这次在美国法院申请的是破产保护,还没到正式破产那一刻。在美国,破产保护和破产有明确的区别,破产保护是债务人还不起钱了,利用法律给自己一个缓冲时间,还是可以继续开门迎客,但自己要提出明确的还债计划。说到底,就是用法律让债权人别逼得那么紧,有话好说,也为债务重组、宽限、展期提供更多可能性。而破产,则真的到了关门大吉。

不过,这大概只是正常程序的一步而已,早些时候就传出恒大即将举办境外债权人重组会议,此类程序去年北京的一家开发商现代置业也做过。

所以,真没啥新鲜事,可以散了。

只是,恒大这个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公司,太多值得回看和思考的东西。

1时也,势也

如果要为过去20年中国狂飙的房地产做一个注脚,恒大是再合适不过的。

万科永远都是稳字当头,现在还被深地铁控股,属于被收编的类型,除了王总的八卦,其实没啥好聊的;碧桂园又秉承了广东人低调的原则,虽然曾经也登上过宇宙第一房企的位置,但一个连女儿照片都隐藏得那么深的公司,想必大家也套不出什么八卦,自然意兴阑珊;至于融创,孙老板也算传奇人生,和联想教父共识过,辉煌过,后面做过牢,剧情紧凑,跌宕起伏,不过比较适合用港片的风格拍摄。

至于其他的二线大佬级别地产,龙湖地产、中海、华润......

要么低调得一批,要么就是“官老爷”门下,商业价值我不知道有多少,但娱乐价值确实不高。

有且只有恒大,上至庙堂,下至黎民,内至小县城,外至资本主义大本营纽约,都有所涉猎,范围够广,尺度够大,甚至气势恢宏,适合好莱坞大片风格。

在许老板的人生经历中,如今还为人津津乐道的,有两段。

第一段是和香港大佬们打牌的经历。

那个时候,金融海啸肆虐,上市进程被动中断的恒大,确实很危险。那个时候,恒大在全国拓展的37个地产项目中,仅有4个项目达到了开盘销售的标准,资金缺口一度高达120亿元以上。如果没有资金注入,基本就死翘翘。

但是,看似岌岌可危,但命运的齿轮转动起来,真的可以逆天改命。

2008年6月,周大福老板郑裕彤联手科威特投资局、德意志银行和美林银行等投资机构,总共斥资5.06亿美元入股恒大。其中,郑裕彤通过旗下周大福以1.5亿美元买入恒大3.9%的股份,恒大的负债率一举降至65%,躲过破产。

说实话,许老板真的算奇人一个,想到的不是去巴结上头,不是做胡雪岩、盛宣怀,反而去了香港找大佬打牌。这套路,你我估计打死都想不出来。更绝的是,人家还靠打牌挽救了公司。

想想普通人,不要说打牌救了公司,就连自己都救不了,纯粹就一给棋牌室送钱的人。在那一刻,我笃信许老板心中,还是自由市场的信奉者。

不过,真正让老许翻身的,其实还是国家。

4万亿砸下去,成功让房地产行业起飞。2009年上半年,恒大销售额突破百亿元,销售面积位列全国三甲,老许趁机重启上市。11月5日,恒大地产成功登陆港交所,许家印以480亿港元一举成为当时的内地首富。

或许,因为这个原因,使得老许开启了第二段人生经历。

这个事,可以从另外一个视野去看,那就是恒大足球。当年老许大手一挥,成立足球队,硬是凭借金钱的力量,让万达老王都绝望了的中国足球推向了亚洲之巅。

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据说这是后来老许获得了登上天安门看阅兵的“门票”的开始。

古人怎么总结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2还是差了点意思

不扯别的了,还是说回生意吧。

要说做生意的能力,老许肯定是有的。

别的不说,能够在20年的时间里,打造出恒大这艘商业旗舰,确实不简单,比起你我这等只配待在电脑前码字的人,天差地别。即使恒大现在不行了,但这份敬意还是要给的。

在谈及恒大高位坠落的原因时,很多人将恒大的失败归结于跟香港大佬“学坏”,比如因为结识了大D会的人,过分痴迷于金融炒作,加杠杆、抢风口、玩套路、炒概念。

貌似也没说错,恒大汽车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一辆车没有,市值就先炒上7千亿,拆开股权分布一看,他自己持股都有6成。还有众多的文旅项目,说白了都是给周边的恒大楼盘拉销售的,房地产始终是金融属性太强的产业。

但是,恒大也并非不做实业,做矿泉水、做粮油,你不能说人家是抢风口炒作吧?这可是实打实的实业。问题只是,在众多的商业话尝试中,除了地产,始终成不了气候。

究竟什么原因?

我想主要还是许老板太“地产”了。一个人,毕竟精力有限,什么都想做,难免鞭长莫及,又或者说,地产老板始终有局限性,做地产可以,但做别的行业,隔行如隔山。

特别是像汽车这类重资产、重技术的行业,根本就不适合地产大佬去玩,因为做地产的,基本不需要技术研发,也没那么多技术含量,唯一需要具备的,是金融和关系。汽车就不一样,给你钱,给你关系,都不能确保你能够做出来。要不然,马斯克也不至于创业这么艰难。

我相信许家印很清楚单靠地产,无法保证公司永恒大,多元化从战略上看是对的。但坏就坏在,他总是用地产的思维去做其他生意。

看看恒大的生意口号和动作,就可以看出来,尤其是做汽车时喊出的:

买买买!合合合!大大大!圈圈圈!好好好!

能买的都买回来,不能买的,就合作,目标是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2025年产销量目标是100万辆,2035年达到500万辆;核心技术必须世界一流,知识产权必须自主拥有;产品品质必须世界一流。

这话,估计当年“浮夸风”的干部听了,都要从棺材板里跳出来。

说白了,还是地产那一套,利用资本快速催熟,但有些东西,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要不然,咱们又怎么会有今天被科技“卡脖子”,直接花钱把整个美国买下来不就可以了?

不得不承认,做多元化经营,许老板还是差点意思。

3多元找死,不多元等死

其实,也不单单是许老板,貌似做地产的,没有一个能够多元化成功。

万科,自始至终没有偏离过地产,早两年说养猪,现在看就是一笑话;碧桂园说做机器人,其实也还是为了省工人,快速周转。

不知道这是有自知之明,还是看透世事。

然而,地产这个行业始终会归于平静,实际上任何一个产业都如此。那些疯狂年代的百花齐放,能够长成参天大树,万年长青的,毕竟很少,绝大多数都以凋零为主。

从这个角度去看,老许的做法似乎也找不出什么毛病。

多年前,TCL的李东生回忆当年收购海外电视机厂,推行全球化战略遭受重大困难时,就说过,很多人觉得TCL做错了,但是不走出去,是等死,走出去是找死,TCL总要选择一个。

这个用来形容地产行业,或者再适合不过。我们今天在批评恒大多元化失败的时候,有没有想过,那些没有多元化的地产公司,最终绝大多数也会失败。老许的主动出击,反而多了几分悲情英雄的意味。

其实,也并非地产公司做多元化都是失败的,至少香港有一位大佬成功打破了这个魔咒,他是李嘉诚。如今,李嘉诚的公司已经成功转型为跨国公司,旗下的业务涵盖地产、基建、零售、科技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李也是做制造业出身,区别只是在于,李的工厂是塑胶花,老许的是钢铁厂而已。

当时,老许说自己是造钢铁出身,很懂制造业,说实话,我是相信的。只是,他始终没有躲过地产魔咒而已。

或许很多年以后,说起中国经济发展史,恒大都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公司。

因为它牛逼过,疯狂过,被奉若神明,也因为经营不善,跌落神坛,最终黯然退场。

这样的经历,很多人应该会很熟悉,即使很多年后也会相当回味,因为很多人和他一样,成也地产,败也地产。

地产狂飙的时代,毫无疑问结束了。

浮华的世界里,最难得的,是人间清醒。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希望大家搞清楚,过去这么多年能够赚钱,究竟是自己天资异禀,勤勉奋斗的结果,还是仅仅生于一个有利于赚大钱的时代一样?

我想此时此刻,老许是明白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