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高新区秉承先进制造集聚区龙头使命,定位打造创新发展示范区,围绕新要求、新部署,聚力打造“三创之城”,筑牢城市发展之基,力争到“十四五”末营业收入达到1200亿元。
【资料图】
打造“三优”环境,造就创业之城
自然文化环境“优美”。乐山高新区位于乐山中心城区南岸,处于峨眉山与乐山大佛两大世界遗产视觉通廊,三江汇流、山水环绕,故宫南迁、宋祠展馆串联点缀,“出门登山、推窗看佛、踏足亲水”的城市韵味自然天成、别具一格,成为游人向往、客商神往的发展宝地。
基础配套环境“优良”。乐山高新区是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天府国际机场约100余公里,成乐、乐宜、乐雅、乐自、成贵高铁、岷江航电、连乐铁路、乐山机场等重大交通项目实施,推动形成环成都周边市州“半小时交通圈”。总投资58.5亿元的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PPP项目基本完工,嘉祥外国语学校、高新区实验小学、市新区医院等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加快聚集。开通5条园区点对点免费公交,解决员工上下班出行问题。高标准打造一批项目承载载体,建成东西协作浙川产业园、乐山数字经济示范园、双子塔中央商务区等超过8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和写字楼,是全市项目承载物理空间最多、落地效率最快的产业园区。
政务服务环境“优质”。全面优化政务服务,推行“拿地即开工+告知承诺制”,采取“跨区域同标准通办”模式,打造“办事不出园区”营商环境。配套出台支持产业经济、数字经济、三招三引、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20余项优惠政策。每年安排2亿元以上产业扶持资金,兑现招商承诺,让企业吃下“定心丸”。同时,对水、电、气、运等要素全方位保障,重点推进110KV龙口变电站、220KV 高新变电站、110KV 英雄变电站等3个变电站建设,实行双回路供电,日供电30万千瓦时。实施重大项目“一事一议”,着力打造投资洼地、政策高地。
构建“三化”体系,助力创客之城
产业规划“高标化”。结合产业发展新态势,明确新能源新材料和光伏及电子信息两大产业主攻方向,细分新能源电池、光电信息、新能源智能制造、数字设备制造、大数据五大产业链构架,力争“十四五”末建成四川全省15 个千亿营收园区之一。
空间布局“前瞻化”。优化国土空间产业布局,率先将东部科创片区原商业、商务、金融等用地调整为新型产业用地,盘活存量产业用地1200 余亩,鼓励现有企业就地扩能。调整西部区域商业、住宅、远景用地约1800 亩规划承接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拓展西部片区增量用地2300余亩,工业用地占比达33%,为“十四五”期间产业承载增加物理空间。
链条保障“立体化”。实施招商引资头号工程,围绕产业链条开展精准招商,包装生成总投资约2000亿元的100个重大项目,年度投资约400亿元以上。建立“五个一”推进机制、推行项目落地“专班工作法”、实施“保姆式”服务计划,确保重点产业项目顺利开工。申报地方专项债资金超过50亿元,破解产业园区项目落地资金瓶颈。
赋能“三量”同增,铸梦创新之城
创新主体“增体量”。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构建“初创型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企业、上市企业”的全链条培育体系,推动体量倍增。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6家,均位列全市第一。力争“十四五”末,新培育百亿企业5家以上,规上企业增加24家、达到60家。
创新平台“增能量”。实施“高新企业梯度培育”工程,获批国家技术转移西南分中心,建成科技服务大市场,建成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创建5个国省创新平台、13个创新实验室。着力打造一批国家级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级重点实验室。力争“十四五”末,实现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占全市60%以上,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25%以上,新创建国、省技术创新平台17个以上。
创新要素“增质量”。加快组建产业发展基金,发挥基金引导和杠杆作用,真正把产业发展基金作为招商引资“加速器”和产业培育“孵化器”。依托产业、企业、平台优势,成功打造全市首家人才服务综合体乐山市“人才之家”专家、高精尖人才等各类人才3000余人。出台了5类8条,覆盖基础人才到顶尖人才的人才支持政策、修建“人才公寓”“创客公寓”1000余套, 最多容纳5000余名员工入住。力争“十四五”末,引进高层次人才100个以上,新增培育产业工人1万人以上,推动全区常住人口从7万余人提升至15万人,再造一个产业兴旺、人才汇聚的现代新城。
(图片来源:乐山高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