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国家都提出要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这是因为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全球议题,需要全球协作,采取一致行动,来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从生产端来看,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是能源部门,其约占总排放量的2/3,此外,能源消耗较大的部门还包括交通、工业和建造业、建筑等子部门。为了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一些率先进行探索的城市提供了有趣的经验和启示。

燃油汽车是碳排放大户。1973年,荷兰阿姆斯特丹抓住能源价格上涨推出“无车日”活动,引导市民理性进行能源消费。经过长期普及教育,荷兰市民理念发生变化,越来越多人开始选择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时至今日,荷兰最大能源消耗体系——交通系统能耗已下降超过60%。在阿姆斯特丹和乌特勒支等大城市,曾经遍布城市空间的停车场,也慢慢变成了适宜慢行休憩的街区,大大提高城市的舒适度和宜居性。


(资料图片)

丹麦哥本哈根曾宣布成为全球第一个“碳中和首都”,它之所以这么有底气,很重要的方面来自坚持多年的城市空间规划。20世纪40年代,哥本哈根推出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指状规划”,即将人口集聚的地方都和轨道交通系统匹配起来,让人口、用地、地铁三者密切关联,从根本上降低了市民的出行能源消耗。同时,哥本哈根进行一系列减排工作,包括能源系统变革为以海上风电为主;采用新型垃圾生物质燃料电厂;鼓励公务员骑行出行;引入新技术减排等。

建筑业是减排重点领域,小投资能换回很大的减排效率。纽约通过为屋顶涂上反光涂料,使屋顶表面反射更多太阳热辐射,为屋顶表面降温进而节省室内制冷开支。上亿美元投入在城市基建投资中不算大开支,却带来了非常积极的减碳效果。

伦敦为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制定了路线图,通过碳排放的管理控制,提高了投资人的投资信心,引导资金大规模流入减碳项目。例如所有出租型物业必须符合零碳装修标准,在2030年前,还将对伦敦老旧建筑的传统供热体系进行整体更新。在交通领域提出划分超低排放区、零排放区,限制高能耗交通工具进入。

中国约75%温室气体来自城市地区。目前,上海、深圳等城市已经积极启动碳减排工作,上海制定的低碳社区创建指标体系,就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我们还需要找到更加经济的气候适应方案,以应对气候带来的问题。2021年,自然资源部推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nbs(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案例,值得大家学习关注。气候问题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推动全社会系统性转型变革的契机,也是发展机遇,希望每个人都能抓住它。

(作者系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东亚区首席代表)

栏目主编:周文吉

文字编辑:王成浩

本文作者:刘岱宗

题图来源: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