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小说之一,而《三国志》是正史二十四史众所周知,


(资料图片)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小说之一,而《三国志》是正史二十四史三国时期

,但是小说更偏向于人物的塑造,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正史则更多针对于真正的历史典故,还原的是历史事实。

器重的将领

这两本书中,对有一个人的描述区别还是很大的,那便是蜀国的魏延。

因为熟读三国演义的读者很多,所以很多人认为魏延有谋反之嫌,但是作为刘备非常器重的一名将领,本事不亚于蜀国五虎上将的魏延怎么会选择谋反呢?

实际上,魏延谋反可以说是在三国历史上最大的冤假错案了。

并无谋反之心

虽然陈寿在《三国志》中确实将魏延与刘封等罪臣并列在一章之内,但是他并无谋反之心,魏延只是和杨仪政见不合,演义中的谋反在正史上其实是将领谋士之间政见不同的升华罢了。当年诸葛亮其实早就知道杨仪和魏延两人处于一个内斗状态,他并没有阻止二人,反而持有观望状态。

诸葛亮北伐的心愿始终没有停止,他在知道自己时间不多的情况下,仍然将军权交给了支持他北伐方针的杨仪。

心胸狭窄

杨仪此人心胸狭窄且报复心甚重,在得到军权后的杨仪,对魏延来说简直就是灭顶之灾。而在演义中为了维护诸葛亮的正面形象,只能黑化了魏延。

魏延当时希望诸葛亮放弃北伐的政策,以守待攻,只有这样,才能维护蜀国的剩下实力

,才能继续维持三足鼎立之势,可是诸葛亮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而且杨仪一直为此事和他争执不下。

总结

故而在杨仪得权后,便以魏延谋反之罪诛杀了魏延三族。甚至杨仪当时还踩着魏延的头颅怒道"庸奴!复能作恶不?"从而也让魏延背了这谋反的罪名。其实从后世的分析来看,诸葛亮对此二人的内斗置之不理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当年北伐数次久攻不下,蜀国内部已经是千疮百孔了,就应该按照魏延之计休养生息,结果杨仪上位,还杀了英勇善战的魏延,又让蜀国在极度缺少人才的情况下少了一员大将。

要是刘备泉下有知,估计会被杨仪的做法气到吐血吧!

参考文献:

《三国演义》《三国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