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小米发布会成为焦点,“雷布斯”在长达三个小时的年度演讲中,对小米汽车只字未提。再加上百度几乎在同一时间宣布放弃造车,这就不禁让人觉得,小米汽车是不是也要凉了?
实际上,小米汽车非但没凉,甚至离量产上市只差临门一脚了。
(资料图片)
首先,根据路透社的信息显示,小米已经获得了相关部门批准生产电动车的消息。同时,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等高管在新疆为新车做路试的消息和图片已经在各大社交媒体上传播。
更何况,在小米发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中显示,第二季度,小米智能电动车汽车等创新业务投入继续增加,投入达14亿元。
而在业绩电话会上,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也表示,小米汽车的实际投入力度还要更大,小米是抱着未来进入全球前五的目标来做汽车的长期布局,做全栈自研,还要自建汽车工厂,所以现金流的投入要比披露的数字还要更高。
(顺为资本合伙人胡峥楠在社交媒体发布的消息)
同时,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还表示,小米汽车刚刚结束了夏测,进展超出预期,维持2024年上半年量产目标不变。
有部门批准、完成夏测,一切的迹象都说明,小米汽车正在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当然,全球前五的目标像是空中楼阁,此前说的投入100亿也不知能否达到。
但能肯定的是,小米汽车这最后的临门一脚,就是赛点上有关生死的最后一球。
从2021年3月官宣造车到现在,我们能从互联网上获取到的关于小米汽车的消息少之又少。
如果是从营销角度来看的话,这绝对是一个失败案例,毕竟现在是一个流行“借肚子生孩儿”的时代,非汽车制造商拿不到资质,那至少先找家车企合作,不管是车机也好,驾驶辅助也罢,存在感也要刷起来。
但小米深知,即便是前期预热铺垫,在没有真正量产落地的那一刻,所有东西都是虚的,牛吹出去了,没有实现,或许还会影响当下的小米集团业务。
更何况,汽车市场今时不同往日,消费者眼光更加挑剔,新兴技术不断更新,摆在小米面前的是重重难关。虽然相关部门批准了其生产电动车,但还要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批准,拿到“双资质”才能够进行生产和销售。
可在当前市场中,品牌和产品趋于饱和,有关部门对新的汽车品牌入市一直持有谨慎态度,就比如特斯拉扩建上海工厂未获批准;美国某豪华电动车制造商希望在中国生产汽车,被婉拒。
其次,小米手机凭借着高性价比进入市场,在当时还处于红海的手机市场中脱颖而出。但如今,手机市场不缺高性价比的手机,汽车市场也一样,降价潮让消费者们尝到了甜头,特斯拉为了降低成本,进行减配,希望将Model 3的做到20万以内。
面对卷到飞起的汽车市场,小米汽车要如何脱颖而出,是个难题。
所以,小米汽车最终能否顺利量产销售,最后一脚能把球踢到哪儿,还是个未知数。而在量产销售之后,市场表现如何,很难以小米手机的市场影响力去对汽车做评判。
最后,雷军曾表示小米汽车是他最后一个重要创业项目,此时天堂和地狱,成佛或成魔,就在一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