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着“欢迎回家”横幅的10多辆大巴陆续驶进村庄,刚停车,村民们便迫不及待地扛起装满锅碗瓢盆、被褥铺盖的大包小包有序下车,直奔家门,挂着汗珠的脸上满是喜悦。

8月20日起,天津市静海区东淀蓄滞洪区的3.7万余名转移安置人员陆续回迁。大清河畔,沉寂许久的村子又热闹了起来。


(相关资料图)

8月20日,在天津市静海区台头镇,村民有序下车准备回家。新华社记者孙凡越 摄

受台风“杜苏芮”北上影响,海河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8月2日,随着东淀蓄滞洪区启用,静海区台头镇、独流镇、王口镇等地26个村庄的群众或投奔亲友,或转移至临时安置点。

如今,随着海河流域内洪水陆续安全下泄入海,天津蓄滞洪区内村庄的交通、电力、供水、排水、通信等重要基础设施逐步恢复,转移安置群众陆续返回家中,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

台头镇建设村村民郝永久是此次村里转移安置群众志愿团队的负责人。“回到家里,老乡们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郝永久说。起初,一些老乡担心回来后的生活问题,但回迁后发现房子没受损,而且有水、有电、有燃气,这才彻底放下心来。

“我们两口子在安置点被照顾得很好。”回家后,58岁的王口镇南茁头村村民张作红心情特别舒畅。转移时,夫妻俩就带了几件衣服,回来时反而大包小包带回了安置点发放的被褥和各种生活用品。“一到家,村里又统一发放了方便面、大米等基本生活物资,特别暖心。”

回家这几天,台头镇胜利村养鸡大户杨炳泉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自家的养鸡场,细心照看着2000多只鸡。“我们转移后,村干部每天帮忙给鸡喂饲料、喂水,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损失。”

47岁的王口镇南茁头村养殖户邓乃强在洪灾来临前,低价售卖了20头牛。“如今洪灾已经过去,我打算再养点小牛犊,重新发展。”

全面消杀,供电线路、供水管道、燃气管线、网络通信检修,镇级卫生院提前启用……静海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王志介绍,群众回迁之前,静海区已累计出动8000余人次,全面开展蓄滞洪区内村庄的环境清整、水资源检测等工作,将群众回迁后生活服务保障前移。

“我们统一为回迁群众配发生活保障物资,并安排镇、村干部入户走访,提醒村民注意出行安全、清洁消杀、个人健康、饮食用水卫生等事项,同时持续做好巡堤护堤工作,逐步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王志说。

“村里街道特别干净。街边的超市、早点铺、饭店都开着,热闹的集市也重现了。日子又开始正常运转了。”张作红说。

8月17日,在天津市武清区黄花店镇邵七堤村,村委会主任寇之明(左二)迎接村民回村。新华社记者孙凡越 摄

生活的“重启”也带来了“播种”的希望。

随着天津市武清区位于永定河泛区内的农田积水退去,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将对洪水过后的土壤进行地力、微量元素及细菌等专业检测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土壤恢复方案。

“我们协助村街和农户提前制定种植计划。待土壤具备种植条件后,我们将尽快组织接茬种植工作。”武清区黄花店镇副镇长张莉说。政府还积极对接种植大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协调解决土地深松、农机具使用等需求,帮助农户尽快恢复生产。

洪灾过后,企业复工复产也按下“启动键”。

近日,位于黄花店镇邵七堤村村口的天津大晟纸制品有限公司内,机器设备已经开足马力运转。“当前,我们要铆足劲加倍生产来弥补损失。在政府帮助下,我们非常有信心追回因洪灾而延误的订单。”企业负责人杨洪兵说。

武清区黄花店镇党委副书记杨宜峰介绍,为确保辖区内企业正常复工复产,当地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协助提供劳动力资源、维修受损设备、对接金融机构等,确保受灾情影响的企业尽快达到之前的生产水平。

8月17日,在天津市武清区黄花店镇邵七堤村,返村村民相互问候打招呼。新华社记者孙凡越 摄

眼下,天津行洪仍在平稳有序进行。涉及永定河泛区、东淀蓄滞洪区的武清、北辰、静海、西青等区转移安置的8.6万余名群众,绝大多数已经回迁,但仍有一些农田耕地还浸泡在洪水之中。

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党委书记郝庆水盼望着洪水尽快退去,乡亲们早日回归田园。邀请农技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灾情勘查评估,修复受损农业大棚,维修受损农机作业设备,尽快恢复蔬菜播种、抢种冬小麦,重新开展乡村振兴产业规划……郝庆水的“规划表”已经安排得满满当当。

“人在,希望就在。”郝庆水信心十足。他坚信,大家齐心协力,一定会把家园建得更好。(记者宋瑞、白佳丽、王晖)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