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规划》明确提出,要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以城市为载体布局建设生物经济先导区。

《规划》提出,发挥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地区生物产业体系完备、科研基础扎实、医疗资源丰富、国际化程度较高等优势,集中力量组织实施重点产业专项提升行动,先行先试改革举措,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生物经济创新极和生物产业创新高地。

根据《规划》,重点任务包括大力夯实生物经济创新基础、培育壮大生物经济支柱产业、积极推进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加快建设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努力优化生物领域政策环境等5项。其中,《规划》将生物医药作为生物经济战略性产业。

记者梳理发现,重庆在相关领域有基础、有部署。来自市经信委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医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1.9%,全市新注册医药产品突破400个。

今年3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重庆市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明确提出至“十四五”末,全市医药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在研创新药物超过100个,5个新药获批上市。打造“1+5+N”产业布局体系,建成1个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措施》还提出了生物医药和数字医疗器械两大重点发展方向,并明确将重点打造以重庆国际生物城为核心的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持续建设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长寿经开区、涪陵区、大渡口区5个集聚发展产业基地。

“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生物经济。”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重庆大学教授姚树洁表示,生物经济技术含量极高,需要集中全国力量,发挥规模效应。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具备人才、平台、创新资源、先进技术等优势,未来可期。

姚树洁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内资源丰富,包括能源、环保、生物技术、种植技术等,《规划》的出台从国家政策层面提供了发展方向。重庆和四川应借此机遇,更好地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记者 申晓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