螨虫,这种让人恨到咬牙切齿的生物,却几乎无处不在,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陆地到海洋,从森林到土壤,从沙漠到河流,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


(资料图)

据统计,世界上已经发现3万多种螨虫。他们中有些寄生于人或畜的身体上,吸食血液,是传播人畜疾病的重要媒介。有些以植物为食,是农作物和林木的重要害虫。

而捕食性的螨类则是害虫(螨)的天敌,是有利用价值的生物资源。自由生活的腐食性螨类更是对土壤有机物质的分解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跟我们的皮肤、身体关系最密切的,则被叫做是尘螨和蠕形螨。

从长相来看,尘螨外形像蜘蛛,主要分布在被子、枕头、毛巾、地毯、沙发等物品上;蠕形螨则是个半透明的小长条,分为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与人的皮肤关系最密切。可以说是“一辈子吃喝拉撒都在人的脸上”。并且蠕形螨的体格小,肉眼看不到,主要分布在面部、头皮、背部等皮脂腺分泌旺盛的地方。

更恐怖的是早在1842年,人类就发现了这种生物,但目前为止我们却对螨虫所知甚少。而且有实验显示,如果直接在脸上搜集螨虫的DNA,那么每位参与实验的成人脸上都可以找到,这表示每个人的脸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螨虫。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据美国农业部螨虫科学家表示:“99.9%的人身上都有螨虫。"且这些螨虫主要存在于我们的脸上,和身体各处的毛囊内。同时据科学家预测,平均每个人身上生活着150万到250万条螨虫,并以人体腺体自然分泌的油脂为食物。只是它们的大小一般都在0.1~0.5毫米左右,大多数种类小于1毫米,肉眼难以发现。

而且,这些数量庞大的蠕形螨,可吞噬毛囊上皮细胞,导致反复发作的眼红、眼痒、眼干、眼部灼烧感、异物感、畏光、分泌物增多,可伴有反复睫毛脱落、睫毛乱生,以及过敏性结膜炎、睑缘炎、睑缘结膜炎,严重时可累及角膜,造成视物模糊、视力下降,不断威胁着我们的健康。白天时,螨虫都隐藏在毛囊内,以人体腺体自然分泌的油脂为食物。

并且,螨虫喜欢在晚上爬出毛囊,来到人的脸上、身上参加相亲大会,寻找心仪的配偶。然而最让人反感的是,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发现,生活在人类毛孔中并在晚上爬到我们脸上交配的微小螨虫,由于其特殊生活方式已经成为极其简单的生物,并可能很快就会与人类融为一体!这就是毛囊蠕形螨。

这种螨虫几乎每个人都会携带,并在我们刚出生时就已大举入侵。而随着毛孔的增大,其数量在我们成年时中达到顶峰。

而这次的新研究通过对毛囊蠕形螨的基因组测序研究发现,它们的孤立存在和由此产生的近亲繁殖,正在使它们抛弃不必要的基因和细胞,并逐渐从外部寄生虫向内部共生体方向进化。也就是说,适量的螨虫对我们也许存在益处。

这项研究的领导表示,他们发现这些螨虫的身体部分基因排列与其他类似物种不同,这是因为它们适应了在孔隙中的隐蔽生活。而且为了适应所进行的改变,已经刻在了螨虫的基因里。

由于它们与世隔绝,没有外部威胁,也没有过多侵扰宿主的生存,更没有遇到其他具有不同基因的螨虫,使得它们减少了很多没用的基因,只留下最基本的那一部分,成为了极其简单的生物体。

研究发现,它们的小腿仅由3个单细胞肌肉驱动,其生存所需的蛋白质种类,也是在该物种和其相关物种中最少的。并且,这种基因的减少,也是它们昼伏夜出的原因。

但倒霉的是,这些螨虫同时也失去了防护紫外线的基因,使得它们害怕日光。所以晒太阳,才会成为防治螨虫的主要方法。并且害怕日光,也进一步让它们失去了,使动物能被日光唤醒的基因。

同时,它们也无法产生褪黑激素,这是一种使小型无脊椎动物在夜间活动的化合物。然而有趣的是,人类皮肤在黄昏时会分泌褪黑激素,这对人类有着助眠的作用。因此,蠕虫便利用我们分泌的褪黑素,为它们的通宵交配活动提供能量。

而与人类的长期联系,也表明它们具有简单但重要的有益作用,例如最明显的就是,可以保持我们脸上的毛孔不堵塞。

总而言之,这种走向互利的共生关系,使得我们和螨虫在生理上开始相互分工,在组织上形成了新的结构。正如藻类和菌类形成的共生体——地衣一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