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中国传统的四大节日之一。

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端午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资料图)

端午节,起源很早,在上古时期应该就开始流传,最开始是一种祭祀活动。到了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屈原投江,人们为了纪念他,端午文化便又融进了纪念屈原的元素。

说到端午的习俗,料想大家都能脱口而出吃粽子、划龙舟、佩戴香囊、插艾草等等。

这一传承两千余年的传统节日,在文化长河中经久不衰流传至今,更渗透到诗词里,为后人留下一首首惊艳绝伦的诗词。

端午诗词,首推唐明皇李隆基的《端午》诗作。李隆基不仅是唐朝知名的皇帝之一,原来也是文采斐然的文学大家。

唐·李隆基·《端午》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节,正值农历五月初五,仲夏之日,白昼愈长,所以说“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用盐浸过的梅子已盛好,大家一起饮酒作乐。窗外的木槿十分茂盛,河边的芦苇发出淡淡清香,这时候与臣子们共聚一堂,共保大唐繁盛。

心情愉悦的唐明皇,也籍此祝愿天下苍生安康长寿,以显示皇恩浩荡。何其兴哉?

宋·陆游·《乙卯重五诗》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重五,就是五月初五,端午日。端午的时候,山村里非常美好。不仅景色美,生活也很美。院落里的石榴花已经盛开,开始渐渐繁盛。

包粽子、挂艾草、采药草,一个都不能少。

最后一定不能忘了在自己的额头上点上一点雄黄酒。忙活了一天,等太阳落山的时候,再约上几个好友喝上一杯,岂不快哉?

陆游的诗,描写的是端午节一天的行踪,与唐明皇的奢华相比,却有丝丝闲适之美。

端午节,怀念屈原是一贯的主题。可以说从春秋时期开始,它已经贯穿到了中华文化之中。

到了唐宋时期,可能与今天无异,纪念屈原是必不可少的事。

屈原,是一代名臣,最后无奈投江汨罗,也只有像文天祥一样文武双全的志士,对其最有感念。

宋·文天祥·《端午即事》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五月端午,你赠我一只艾草,让我想起了知己屈原。屈原看不到如今的我的情形,他远在万里之外。往日那些为国尽忠的人,现在也已经白发苍苍了。

但是心中的爱国之情,一点都不曾退却。尽管三湘和这里相隔很远,我们也仍然要从屈原那里获得慰藉和力量。

唐·卢肇·《竞渡诗》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要环节。“竞渡”,其实就是龙舟赛的前身。

唐朝时期,爱玩的唐人还创造出了“锦标”的比赛制度,在龙舟划到终点的时候,以抢夺浮标来判断胜负,抢得头标的人就是比赛的冠军,为节日平添了更多氛围。

鼓声雷动、龙头凌空、浪花席卷、龙舟如箭,这时候人头攒动、争先恐后,浪花随之翻滚,飞鸟为之退却,只为争得“锦标”,好不热闹。

除此之外,还有挂艾草、和菖蒲酒,还有用“浴兰汤”沐浴的风俗,甚至还有赠送衣物的习俗等等,也都融在了不同的诗词里。

如:元稹的“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如杨巨源的“彩缕纤仍丽,凌风卷复开。方应五日至,应自九天来。”

还有窦叔向的“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事盛蛟龙见,恩深犬马知。馀生倘可续,终冀答明时。”等,都是端午最美的习俗写照。

读者们,关于“端午节的最美诗词”,大家还能想起哪些?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

推荐内容